來往的行人漸漸多了,老謝放起音樂,跟著調子唱了起來,節奏快一點兒的歌,他有些跟不上,就隨著音樂輕聲哼哼。
到了中午,太陽懸在頭頂上,他把露著線頭的外套一脫,露出曬得黝黑黝黑的皮膚。
淮南人幾乎都知道,這個行動越來越緩慢的老頭兒和他特殊的大家庭。城管不來趕他;菜市場的管理也對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路人見了他,總愛多給他點兒錢,以前是一角兩角,后來慢慢變成了一元兩元,五元十元。
每到這種時候,謝傻子的傻勁兒便發作了,非要給人找錢不可,給多了不要。一角錢要找八分,一元錢要找八角。
“誰賺錢都不容易?!彼Uf。
他追著一個給他50元的好心人,執意要找給人家40,就連留下10元,都是因為他和那人“熟”,“當你是朋友才收下這么多的”。
“他是我見過的傻得最可敬的老人。”淮南紅十字會的陳玉琴主任說。
陳主任還記得,汶川地震的時候,紅十字會在辦公樓一樓大廳里支起桌子募捐,一個中午,誰也沒想到,生活窘迫的謝海順,竟然來捐款!
那是老謝頭一遭去紅十字會,因為不認識路,這位腿腳不便的老人,一路跟人打聽,在大太陽底下折騰了兩個多鐘頭,才摸索著到了這兒。
一進屋,謝傻子就掏出了被汗水浸濕的四張百元鈔票,要捐出去。他說,“有一口稀飯也要勻著喝”。
陳主任猶豫了。謝海順本身就是紅十字會長期資助的對象,這兩年也成了村里的低保戶,可以說,過得不比災民強多少,這400元,夠讓他全家用好些日子。
于是,捐款現場出現了“討價還價”的場面,工作人員勸他“不捐”或者“少捐”。謝傻子不答應,勸得他急了,甚至當場躺在地上打滾,不收他的錢,他就堅決不起來。最后,工作人員只好收下了他的捐款。
沒多久,他又來了,拎著兩床棉被,四箱方便面,一拐一瘸爬到六樓,他在一張大紅紙上,用英語給災區人民寫了一封慰問信。那兩床被子,比他自己床上的破棉絮不知好了多少。
臺灣莫拉克臺風、海地地震、智利地震、西南旱災、玉樹地震、南方水災……幾年間,這位貧困的老人只要一聽到什么地方遭了災,就一定會去捐款,他陸陸續續捐了4000多元的財物,連女兒都急了,“家里的錢都被你捐了,吃什么”。
其實,他是絕不會餓著孩子們的,“有我一口飯吃,就有他們一口飯吃”。這話不是說說就算了。有一次,別人看他餓著,給他買了5個餅,老謝自己只吃了一個,就把剩下的4個小心翼翼地包了起來,要帶回去給孩子們吃。
女兒們長大了,慢慢接手了家里的活兒,也開始“管著他”、“照顧他”了。但在老謝眼里,孩子們永遠都是孩子,需要他照顧。領了低保之后,老謝去買炒勺,貴的好的買不起,不好的,又怕“劃著孩子的手”,他就一個一個用自己的手試。
天色漸漸暗了,謝傻子把自己乞討的行頭,一件一件地收拾進了大帆布袋子,尤其是那張全家福,收得格外仔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