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青少年理性看待網絡語言
網友“肉價波”說:“名人微博粉絲多,影響大,有的影響不亞于一個媒體。所以在可操作范圍內,還是應該自我約束和管理的。”那么網絡語言的沖擊,會不會對語文教學產生影響,是不是有必要對青少年做個引導呢?
東莞市網絡文化協會副會長孫明明認為,一些網絡語言會對成長階段的青少年造成誤導,不利于他們的成長和學習。
“對于以微博為代表的網絡文化會對基礎文化教育產生一個沖擊,但是不能因此一竿子打死。”孫明明說,一方面要引入一些傳統文化教育,增加習字、傳統文化等訓練,避免出現提筆忘字和錯別字的問題;另外一方面,對于網友語言也沒法通過所謂規定來規范,那樣網絡語言和網絡文化就失去了自身的意義。
“像‘悶、我倒、暈、醬紫’等網絡語言如今已經被廣泛使用到現實生活中,這是網絡文化沖擊的一個代表。”孫明明認為,在網絡語言中,有調侃式、自嘲式等語言,但也有低俗的語言和文化,應該趨利避害,合理引導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