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出租屋20㎡擠進4對夫妻
羊城晚報記者 許琛 實習生 陽海軍 羅俊
北京新規禁止群租和分隔租房,一時眾說紛紜。某網站針對北京新規的調查顯示,37.8%的市民表示支持,認為群租人員混雜,存在安全隱患;但更多的市民則反對,認為可能導致房租上漲,對低收入者不利。
記者調查發現,收入低、買房難、租房難成為一些年輕人不得已選擇“群租”的一大原因。在廣州房價增幅領跑全國,流動人口增加至666萬的當下,龐大的市場需求讓“群租”和“房中房”現象勢愈演愈烈。
人均2㎡一住就十年
今年45歲的王如濤來自湖南,他在廣州做搬運工已經10年了,現和妻子住在海珠區鳳凰崗一個不到2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不過,這屋里不單只有他們,還有另外3對夫妻,人均居住面積不到2.5平方米。
羊城晚報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個大房間被木板隔成了三個小房間,每個房間僅有4平方米左右。每間房子只能安放下一張床和一張桌子。為了擴寬生活空間,每間房子還特別做了一個閣樓。每到暑假,王如濤上大學的兒子都來廣州,便在閣樓上鋪開一張竹席,睡在閣樓上。
老王告訴記者,他搬進這間房子才一年多,但其他“鄰居”已經住了十多年了,一直沒有搬過。這個“集體宿舍”確實為群租者節省了許多開支,房租、水電費和上網費每月每人只要150元。不過,不便則更多,只有一間廚房、一個廁所,煮飯如廁都要排隊,“有時憋不住的人只好到飛奔到樓下,”老王略帶羞澀地說,“房間小,隔斷又是一片薄薄的木板,有什么聲音大家都聽得清清楚楚的,有時也不免尷尬。根本談不上私密性,更別談什么私生活了。”
飯后無事聚在出租屋的大廳一起聊聊天,是讓老王最愜意的事情。但記者注意到,這個被老王稱作的大廳,其實是一個窄窄的過道。“大廳”正中央,擺著一張小桌子,桌子上只能放下一臺21寸的電視機,“由于過道小,人多的時候,甚至要坐到門外面。”老王說。
棠下村一出租屋中介告訴記者,城中村住的大部分是外來打工的人,因為要節省開支,所以有很多的人會選擇合租,有的出租屋會被工廠方租來當工人宿舍,不少在附近做服裝紡織的工人就住在這里,一間60平米的房子最多也住過10個人。
“不止是農民工會選擇群租,不少剛工作的小白領都會這樣做。”客村一名出租屋房東說,對租客的信息不會過多干涉,“因為出租屋都是按照整間房子出租的,對于里面住多少人,我們不好過問”。
小區房中房屢禁不絕
除了城中村出租屋,廣州的不少小區還存在房中房現象,也就是北京新規中提到的分隔出租。
事實上,從2009年開始,廣州就刮起一場整治“房中房”的風暴。僅天河一區,就摸查到區內有1000多套“房中房”,當年清理了600多套,“房中房”主要集中在天河南、林和、石牌三個街道,這類“房中房”最嚴重的是在10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住了20多個人。不過,由于龐大的市場需求,這一現象屢禁不絕。
羊城晚報去年2月就曾報道了位于寺右新馬路104號的豐×大廈,春節前曾因業主改建3個“房中房”,串聯用電引發大火。據透露,豐×大廈很多業主都曾通過改造“房中房”,再出租獲利。
記者走訪市內各大房屋中介都不難發現“房中房”的身影。只要租客對租金過高表示疑慮,中介通常會隱晦地問:“套間分隔的房子租不租?”
某小區物管人員表示,雖然物業公司在收到業主的“房中房”裝修申請時都不會批準,但如果業主強行裝修,公司也只能“睜只眼閉只眼”,因為公司總不能把業主和裝修工人趕走。
天河區天河南街道辦出租屋管理中心工作人員表示,由于人員有限,目前只能舉報一套拆一套,而且還要走很長一段時間的程序。“經相關部門鑒定為‘房中房’后,會先發函通知屋主自行拆毀,否則會請承租人搬出該住宅單位后,再由多個執法部門聯合上門拆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