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風險大:高峰期車廂滿載率超半
此次調價,希望能用價格杠桿,把北京地鐵從每平方米“擠著10人”降至5人。市交通委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常說的地鐵“滿載”,換一個通俗的說法,即每平方米站6個人。而據統計,本市地鐵工作日日均客流突破1000萬人次,最大客流達到1106萬人次,個別線路高峰時間滿載率144%,也就是差不多每平方米接近10個人。此次市政府下發的《進一步加強軌道交通運營安全的工作方案》中,調整地鐵票價的另一個理由是“分散高峰時段客流壓力,降低大客流風險”。而今年8月7日,北京市質監局公布了地方標準《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設計規范》,其中規定,北京地鐵車廂內每平方米最多站5個人。
調價·流程
票制改革考慮綜合因素
市交通委運輸局軌道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調研,考慮的綜合因素很多。首先,要考慮軌道交通的公益性定位;其次,由于軌道交通的擁擠,如何讓地面公交能夠分擔其客流;三是在票價調整的過程中,政府與市民所需要承擔的比重;四是從市民的角度上,通勤成本在市民的收入中所占到的比率;最后,還要考慮到包括地鐵、地面公交等整個公共交通架構的調整。
四方案借鑒國外大城市
對于推出差別化票價問題,馬伯夷表示,方案正在醞釀中,包括僅在高峰時間段漲價;普遍調價,即在統一票價的情況下整體提升價格;按里程計價;以及“有升有降”,即高峰時提價,平峰時降價。
據了解,目前正在醞釀的四個方案,是由市發改委在經過專家討論、征求各方意見,同時借鑒國外一些大城市的先例得出的方案。現在市交通委運輸局正在對每個方案的可行性進行研究。“比如,每個方案受到影響是哪些人?短距離出行轉乘公交的目標能不能達成?價格杠桿能不能起到分流的作用?”馬伯夷說。
票價調整方案將聽證
市民比較關心的是,此次調價只是針對軌道交通還是將地面公交納入考慮。馬伯夷說,除了地鐵,地面公交也是財政補貼的“大頭”,因此相關調研也在進行中,并且會穩步積極推進。據透露,每年政府財政補貼給公共交通的費用里面,粗略算地面公交超過了2/3,也就是實際上地面公交的收入更加依賴于政府補貼。
而最終主管部門制訂出價格調整方案草案后,還要通過政府價格主管部門的審核、評審機構進行評審、價格聽證會進行聽證等步驟才能夠最終執行。
調價·聲音
交通專家:調價方案應有更多選擇
對于目前正在醞釀的四個方案,交通專家徐康明表示,“這是最常規的四種方案,對于精確調價來說,還遠遠不夠,應該有一些更多的方案可供選擇。”
因此,徐康明并不愿對這四個方案進行點評,而是提出了另一個“定向補貼”的方案。
從地鐵車票調整的必要性來說,徐康明認為,目前北京市的低票價政策是一種“普惠制”政策,并不是最明智的選擇,也不利于公交的可持續發展。“財政蛋糕就這么大,越來越多的財政補貼放在軌道交通上,相應就減少了其他民生項目的投入。”在他看來,調整票價是必然趨勢,也是必要手段。
但是怎么調,徐康明認為,應該有一個定向補貼的方案,并確定定向補貼的原則和機制。比如說,針對一些低收入人群,通過補貼的形式,防止出行成本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太大壓力。其次,對于老年人、學生有相應的優待或補貼。第三,對于公租房這樣的低房價區域,也就是分布在城市外圍的區域,以及公共交通不完善的區域,有相應的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