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因經商老三樣:飯店、百貨和中介
唐家嶺,原本是海淀區西北旺鎮的一個普通村莊。2010年前,它是北京城最有名的城中村,“大唐”綽號響亮。2012年后,它成為北京城中村改造的典型工程。
大亮,唐家嶺村民,三十歲出頭,無業,暫以開黑車為生。在被拆遷改造終結了“瓦片經濟”后,像大亮一樣,唐家嶺的很多村民,都處于無業狀態。他們或者在家賦閑,或者開黑車,拆遷補償的現金和房產出租,讓大亮和部分伙伴們選擇了主動失業。
據北京社科院2013年底發布的《北京社會發展報告》中《北京市城中村改造中的農民就業問題研究》提供的數據,海淀區像唐家嶺這樣的拆遷村,年輕人的主動失業率高達20%。拆遷暫時讓這些年輕人衣食無憂,但主動失業卻是拆遷村可持續發展的隱患。
探因
經商老三樣:飯店、百貨和中介
物業或者保安,在唐家嶺,村里能提供的就業崗位較為單一,這也是大亮他們不愿意就業的原因之一。
《研究》中透露,海淀區重點村拆遷改造是以村辦集體企業拆遷為突破口、帶動村民宅基地騰退工作的,并按照勞均50平方米用地的配置標準預留了產業發展用地,但是由于綜合改造工作中涉及項目多,手續辦理環節多,程序復雜,時至今日,除了部分產業項目獲批開始啟動建設,多數產業項目尚未啟動,在造成集體經濟收入下滑、影響農民收益的同時,也給農民就業造成了困難。
村集體經濟本來應該是吸納農村勞動力、解決農民就業的重要途徑,但在唐家嶺是缺失狀態。
曾經擁擠嘈雜的唐家嶺,如今,總給人一種冷清的感覺。特別是在冬季的白天,這里人少車少,只有光禿禿的樹木矗立著,出奇的安靜。村子的南側,有一排商鋪,多數仍然沿用著“大唐”或者“唐家嶺”的招牌。商鋪的商業形態也很簡單,飯店、百貨和房產中介。較有實力的本村村民是這些商鋪的租用者,他們多數以家族的形式經營,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非常有限。
就業預期高但自身本事有限
海淀區重點村整治改造,按照村民宅基地1:1置換或者人均50平方米的住房標準進行,搬遷后的村民不僅獲得了較高的拆遷補償費,同時還可以享受經濟適用房政策,有比較寬裕的安置房可以用來出租,因此拆遷村民短期內的生活不成問題,甚至出現攀比炫富的情況,滋生出好逸惡勞的風氣。
記者在唐家嶺一個房產中介了解到,村里像大亮這樣分到五六套回遷房的人家不少。目前,“唐家嶺新城”一套70平方米的兩居室,月租金約有3000元,比做物業或者保安的月薪還高。
拆遷村的年輕人,一方面希望從事輕松而收入高的工作,另一方面囿于自身職業技能的缺乏,在職業市場中競爭力差,就業渠道狹窄,有能力承擔的主要還是物業管理、綠化、服務業等崗位,就業預期與現實存在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