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中國將開展兩次北冰洋考察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日報》專訪時表示“十二五”期間,中國將開展兩次北冰洋科學考察活動和5個年度的北極黃河站科學考察,以了解北極所發生的快速變化以及對全球和中國的氣候影響。
相比過去12年進行四次北冰洋考察和8個年度的北極黃河站考察,中國無疑正在加快探索考察北極的步伐。
該負責人說中國作為北半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北極地區的氣候與環境變化對中國具有直接而快速的影響,中國科學家必然對此十分關注。
他認為隨著我國第一艘“聯合設計、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有望于“十二五”期間建成,其國際先進的極地海洋環境調查能力將增強中國極地科考綜合水平。
他說新建極地破冰船,將實現至少有兩艘極地考察船同時在南北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作業活動。這必將進一步提升我國極地科學環境調查領域的總體水平,全面增強我國在極地區域的綜合調查與保障能力。
中國自1984年展開首次南極考察,截至2012年已經完成27次南極考察,第28次南極考察正在開展。
自1999年中國首次北極考察起,目前進行了四次北冰洋考察和8個年度的北極黃河站考察。
該負責人表示雪龍船作為極地考察的唯一核心運輸工具,其破冰能力和考察時間極大地限制了中國開展大范圍、長時間的北極考察。
他說“由于只有一條破冰船,并且其原有功能定位是以運輸補給為主,運輸補給任務繁重,故雪龍船單船保障能力已經難以滿足我國極地考察的發展需求”。
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形成了“一船四站”的極地考察格局。一船指中國唯一極地考察船 – 雪龍船,四站指位于南極的長城站、中山站和昆侖站,以及位于北極的黃河站。
有專家分析隨著北極地區近年來的氣候變暖,北冰洋夏季海冰范圍不斷縮小,使得北冰洋區域的東北航道(俄羅斯沿岸區域),西北航道(加拿大沿岸區域)在夏季可能具備通航條件。北極航道的開通,無疑將大大縮短亞歐地區海上航運的距離,降低運輸成本。
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的估計,北極地區包含了全球30%未被發現的天然氣儲量和10%的石油儲量。面對豐富的油氣資源,北極周邊國家都展現出了興趣。
不過中國科學家更關注北極地區的氣候與環境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該負責人說中國目前只在北極地區開展過科學考察,關于未來可能開通北極航線的問題,其潛在的經濟價值并非只與中國有關。
另外,他介紹中國目前沒有能力也不具備條件對北極地區的油氣資源進行開發利用。
來源:中國日報網(記者 王茜)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