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助“三農”——
開啟廣袤田野和諧新畫卷
城鄉差距大,基礎性的原因在于產業發展差距大。
中國農業現代化,該如何走?
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是我們黨統攬全局、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決策,著眼點是加快建設現代農業、補齊農業這個短板,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解決好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也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
直面挑戰,在深化改革中求解,在轉變發展方式中突破,開啟廣袤田野和諧新畫卷——
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誰來種地?
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實行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是各地應對“誰來種地”的辦法。近幾年農民專業合作社蓬勃發展,已超過50多萬家。去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4.5%,其中小麥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2%。
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增產靠什么?
中國超級雜交稻攻關連續兩年跨越大面積畝產900公斤,“我力爭在90歲以前實現大面積畝產1000公斤的新目標”,袁隆平院士壯心不已。
高點起跳,應向科技借力。近幾年國家構建了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探索了高產創建這一大面積集成推廣實用技術的新途徑,啟動了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科技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在提高,2011年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3.5%。
農業進入高成本時期,效益從哪來?
“農藥化肥幾乎年年漲,糧價漲得相對少,種四五畝田不如出去打工兩三個月”,種糧“高成本”、農民“低收益”的現象不免讓人擔心。
各國農業現代化的過程,都離不開國家的支持和保護。我國農業進入生產經營成本快速上升、自然和市場風險加大階段,兼顧保護農民利益與確保農產品供應充足、價格穩定,需要國家加大投入和對農業生產的補貼。
我國已逐步建立了“三農”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從2004年的2626億元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1萬億元左右,年均遞增21%。全國平均每畝種糧補貼由不到10元增加到80多元。
穩定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主要靠主產區,解決主產區種糧吃虧問題也需進行利益補償。為了鼓勵地方抓糧積極性,2005年起中央財政開始對產糧大縣實施獎勵補助,資金由最初的55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211億元,累計安排獎勵951億元。
不犧牲農業和糧食,如何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
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農民向城鎮和新型社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三個集中”是成都統籌城鄉改革的基本手段。
蘇州全市累計43萬多農戶、120多萬農民實現了居住地轉移和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比例達到89%,農民集中居住率達到46%,農業規模經營比例達到85%。“十二五”期間,蘇州將全面推進城鄉一體示范區建設,以城鄉一體化的率先確保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率先。
河南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切入點,正在探索一條農民“不離土不離鄉”、實現就地城鎮化,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讓更多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這既是促進人口城鎮化的重要舉措,也是轉方式、調結構、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