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廣受關注——
延遲退休:是否會增加就業難度
11月,“延遲退休”因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而再次成為社會熱點。有學者認為,延遲退休年齡是大勢所趨,可借鑒西方彈性退休政策,以“小步慢走”的方式實施,以減少負面影響。也有學者擔心,延遲退休是經濟粗放型發展模式在社保體系的“寫真”。
關于延遲退休的爭議焦點是實施該政策是否會使本已十分嚴峻的就業形勢雪上加霜。有學者認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就業總趨勢仍然是勞動力供大于求,但同時也要考慮已經出現的勞動力資源總量下降的端倪和勞動力無限供給終將結束的趨勢,要研究如何更加充分、有效利用我國寶貴的勞動力資源。還有學者認為,我國勞動力配置與供給應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經濟結構調整趨勢相適應。
關于延遲退休應從哪部分群體開始實施,有學者提出,應從那些人力資源替代彈性系數較低的群體開始,即入行門檻高、核心競爭力強、替代性弱的群體,如工程師、醫生等高端人力資源群體,以更好的發揮其優勢。
“法院裁判文書”公開,成為法治中國研究的亮點——
讓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
11月,最高人民法院設立了官方微博,開設“中國裁判文書網”,將逐步實現四級人民法院依法可以公開的生效裁判文書全部上網。學界普遍認為,這都是向司法公開邁出的步伐。
有學者認為,公正是司法追求的主要目標和價值,“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需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有學者分析認為,裁判文書作為司法機關活動的真實、完整記錄,公開裁判文書,以案釋法、以案講法,能讓公眾更好地認識法律所保護及所禁止、所懲罰的行為,可以提高公眾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還有學者認為,司法體制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當前,司法不嚴格、不規范、不公正的問題仍然存在,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的現象時有發生,嚴重損害了司法權威和社會公正。深化司法公開是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步驟,它讓司法權力更好地在陽光下運行,有利于保障公眾對司法工作的知情權,增強有效監督,促進司法公正,樹立司法公信。
也有學者認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司法公開僅是第一步,還要進一步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著力解決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的司法行政化問題,理順司法權與司法行政事務權、司法權與監督權的關系,健全權責統一、權責明晰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
“2014年放假安排”引發專家、網友“吐槽”和“自嘲”——
法定節假日調休方案:“改來改去都是錯”的尷尬
12月9日,“2014年放假安排”高居百度熱詞排行榜首,假日安排引發了專家、網友和社會公眾的“吐槽”和“自嘲”。
有學者認為,此次法定假日調休方案充分考慮了公眾實際感受,并請公眾發表意見,充分體現了民意。但也有學者認為,休假安排是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此次假日方案固守總假時間不變,將除夕調來調去,從心理上讓一些人產生“相對剝奪感”。
有學者提出,長遠看,滿足國民休假權利,需要法定節假日和帶薪休假制度“兩手抓”。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定節假日應根據情況通過立法程序調整,當前最急迫的問題是如何保證帶薪休假制度更有效落地。
有學者認為,在節假日安排這種關系到每個人的事情上,如何求得民意的“最大公約數”是最難的問題。假日調整引出的爭議,折射出一些公共政策在制訂過程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過程不透明、信息不對稱、公眾缺少有效參與平臺等問題。有學者認為,政策制訂之前應盡量掌握公眾訴求,達成共識,否則很難避開“改來改去都是錯”的尷尬。所以,應保證各個群體都有表達訴求的機會,建立公眾參與公共政策制訂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