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出版集團:走出省區界限、走出所有制界限、走出國門界限
在文化體制改革中,率先出擊的遼寧出版集團在國內創造了一個個第一,第一家實行政企分開,第一家徹底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第一個將出版社的編輯業務與經營業務整體上市。而拿到了資本市場這把金鑰匙,又為遼寧出版集團在圖書市場上打開了一道道大門,它不但展開了跨地域的橫向合作,也實現了出版資源的縱向整合。
李克,知名民間圖書出版策劃人,2008年,一直游離于體制之外的李克接到了北方聯合出版傳媒(12.84,-0.03,-0.23%)遞出的橄欖枝。
智品書業總經理李克:“我要把我保險柜的鑰匙交給另一個人,我還是很猶豫的,但是我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就是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之中,整個的產業只有三年左右的時間,我們一定要爭取把這三年和國家的出版企業共同發展,我認為是最好的一種選擇。”
運用從資本市場獲得的力量,北方聯合出版傳媒以子公司萬卷出版公司作為上市募集資金投入的“出版策劃”項目的實施主體,成立了注冊資本2040萬元的智品書業,李克以出版資源入股。萬卷公司同時還和另一名知名民間策劃人路金波合作,成立了注冊資本2000萬元的萬榕書業,路金波同樣是以出版資源入股。在中國出版業,北方聯合出版傳媒第一次把民營出版工作室托出了水面。
遼寧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慧英:“過去很多出版單位都是私下的,因為在出版新聞管理上還有很多約束,那么它這個有時候就說,甚至買買書號,那都不是公開的,但是我們是公開托出水面,你要進入我的平臺是吧,那么就說你必須是有志于主流出版,甚至你今后想為主流出版做出貢獻,然后你由水下浮上水面,進入我們的平臺。”
通過與民營出版工作室的合作,萬卷公司如今旗下擁有韓寒、安妮寶貝、石康等一批知名青年作者,出版了一大批發行量在10萬冊以上的暢銷書,占有全國青春文學圖書市場18%的份額,一舉躍居細分市場前三位。宣傳中華傳統文化的《家藏四庫》叢書,正在創造全國單套書銷售億元紀錄。
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萬卷出版公司總經理李英健:“到今年的5月份,我們整個的萬卷出版公司在市場占有的份額,據開卷統計達到了第32名,也就是說在全國570多家出版社的總排行32名。”
通過并購,遼寧出版集團把貼近市場的民營資源,納入到出版發行平臺當中,雙方的優勢對接帶來了壹加壹大于二的結果。資本和資源結合之后,萬卷出版公司的圖書品種擴大了3倍多,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增長697%和642%。就在圖書市場占有率節節攀升的同時,遼寧出版集團還把眼光瞄準了另外一個市場,這才是它們的最終目標。
遼寧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慧英:“大約十年前,去參加就說被全世界出版人認為是,就說是出版業的奧林匹克盛會,就每年一度的法蘭克福國際圖書博覽會,那么去參加這個展覽會,當時我看到在中國展區,包括了臺灣出版和香港出版,沒有發達國家的人來問津,冷冷清清的,幾個大紅柱子,幾個大紅燈籠,我當時覺得很受刺激。”
任慧英說,從那之后六七年,他再也沒有去過法蘭克福,而在2006年,任慧英再次來到法蘭克福時,遼寧出版集團在中國出版業第一個進入了標志世界主流出版實力的八號館,中國‘遼寧出版集團八個方塊字,第一次出現在八號館,許多國際出版公司主動上門洽談業務。
任慧英:“我們才第一次感受到外國人怎么跟著我們跑,說你們這個什么選題賣給我吧,我們說不行,版稅太低不賣,那在我們的展臺,這邊是意大利,這邊是西班牙,然后就說因為我們人很多,然后我們老不停的管他們去借凳子,最后他們說不用還了,反正我們這也沒有人。”
2006年開始,遼寧出版集團實現了從過去單一的引進,轉變為規模型的輸出;從版權出口,轉變為成品書多元化出口;從原來主要和港臺合作,實現了進入歐美和東南亞部分主流出版市場。在北方聯合出版傳媒國際出版中心主任陳慈良的辦公室,記者見到了這些世界知名出版公司的書目。
記者:“能進入這個書目能意味著什么?”
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際出版中心主任陳慈良:“意味著就是我們進入了歐美主流圖書市場。”
在陳慈良的工作室,記者還見到了這些分別用中英等文字印刷的圖書,隨機翻開其中一頁,兩個版本完全一樣。陳慈良說,這些圖書都是用國外書號出版的,中外文版本完全一樣說明北方聯合出版傳媒的內容、設計已得到了國際認可。運用資本的力量,出版傳媒將在全球五個發達國家設立連鎖出版工作室,從借船出海到海外造船,跳出原來的中國元素、中國風格,轉向做全球內容。
陳慈良:“現在我必須要全球內容做全球市場,我把全世界的資源做全球市場。”
改革的力量為何如此強大?
走出省區界限、走出所有制界限、走出國門界限,遼寧出版集團外延式擴張的腳步逐步加快,企業發展的腳步也在同步加速。改革的力量為什么會如此強大?我們也專訪了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
記者:“在您看來應該如何評估意識形態和市場規律的關系?”
柳斌杰:“這兩個關系應該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你的產業越發展,你的實力越強,你占領的市場越多,你的意識形態的陣地越鞏固,相反的你要失去了產業能力,失去了傳播能力,失去了市場,等于你放棄了陣地,你沒有這種觀念去看待這個問題,你發展產業和你鞏固意識形態陣地,你在兩條道上跑,你做不好,這是我們思想觀念上一大問題。”
柳斌杰說,長期以來,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的資源配置都是按照行政關系,違背了市場的規律,現在迫切需要打破這種布局,按照產業發展規律重新布局。按照中央要求,兩年之內,出版社要全部轉企改制,三年之內所有非時政類的報刊也要走上市場,成為市場主體。
柳斌杰:“那么接著一步就要整合出版資源,打破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城鄉分離這種資源配置的結構,集中優勢,集中資源來培育幾個中國第一流世界知名的出版傳媒的集團。”
柳斌杰告訴記者,培育世界一流傳媒集團任務艱巨,最大的障礙就在于傳統模式下按照行政區域配置資源的體制,導致很多人不敢在太歲頭上動土。
記者:“那今年重組和調整后會不會出現那些人擔心的問題,這個太歲頭上的土動不得?”
柳斌杰:“沒有任何問題,經歷了這以后,現在我們的重組以后的,走向市場的這些集團,方向更加正確,為什么呢?這個道理在里面,現在的如果出了方向性的問題,影響到企業效益,跟它的利益有關系,原來那種體制,跟他任何利益沒有關系,他們弄壞了,他走人了拉倒了,現在就不一樣了,你要是私人投資干企業,你敢去把你的老本都砸在里面去嘛,它不可能,它一個基本的機制在那擺著,所以方向更加正確,這幾年改革以后的出版集團,出版社基本就沒有發生過這個問題,把關更加嚴了,所以我們所擔心方向上的問題沒有出現。”
柳斌杰說,北方聯合出版傳媒的經驗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改革到位的出版集團遞增都是在30%以上。下一步的關鍵就是要打破區域界限,打破所有制界限,打破行業界限,讓資本和各種市場要素充分流動,走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方向,由產品經營進入資本經營的時代,在未來十年內,讓文化產業成為中國重要的支柱產業。
柳斌杰:“那么下一步我想我們國家的政策會進入到資本支持這樣一個方向上去,就是為市場主體開辟安全可靠的投融資的渠道,為資本的流通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資本的增值提供優惠的政策條件,這將會是我們整個國家政策的趨向,也是產業發展的一個總的趨勢。”
半小時觀察:從產品經營到資本經營
2008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對全國24家出版集團作過調查。結果17家完成轉企改制的出版集團公司,平均總資產增長66.2%,利潤總額增長25.3%,而7家未改制的出版集團,平均利潤負增長43%。這個巨大的反差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出版傳媒業實行轉企改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成功的文化產品已經不僅僅是個人創造的結果。就像《哈利波特》暢銷全球,羅琳的遐思妙想固然重要,但離不開一個成熟的運營團隊,一套完整的策劃、生產、發行、銷售體系,在她背后作為支撐。只有全面與市場接軌,使市場在配置資源、引領消費方面發揮主導作用,文化資源的價值才能得到最大化的體現。而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讓文化產業發展能夠遵循這條規律,實現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的雙贏。
遼寧出版集團的改革經驗讓我們看到,把作品變成產品、把資源變成資本,出版傳媒才能找到準確的定位,將自身的價值凸現出來。在文化產業中占據了核心地位的出版傳媒,一頭關聯著巨大的文化消費需求,一頭事關國家軟實力的提高。這個行業自身不斷改革,完善和發展,不僅帶來經濟上的巨大回報,更重要的是只有通過產業升級、結構優化,才能全面提升文化傳播的能力,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主編:馬洪濤 記者:袁柏欣 攝像:陳艷波)
來源:CCTV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