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方面透露,國務院近日已批準湖北武漢城市圈和湖南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和成渝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后,我國在中部地區布局的兩大國家級改革試驗新區。至此,以“增長極”、“增長核”為帶動的“頭雁領飛”式區域發展布局基本完成,我國區域協調發展邁入一個向縱深推進的新時期。
“頭雁領飛”是區域發展的基本經驗
2006年中央正式出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中部崛起”上升為國家戰略,至此,在駛向市場一體化的中國經濟地理格局中,最后一個戰略板塊的總體規劃已經完成。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說:“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這一描述,將一個互動、互補、互相促進的區域協調發展藍圖勾畫得十分清晰。
回顧東部沿海深圳、上海浦東、天津濱海三大經濟改革試驗區,都是“一雁帶群雁”、“一點帶全局”的發展范式。如今,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三大城市群占全國GDP的份額已接近40%,成為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和增長極。從東部沿海的發展經驗來盾,區域板塊結伴奮飛,還期待“領頭雁”的帶動。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通過實施重點地區的發展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并把它提升為國家戰略。上世紀80年代,深圳特區的開放迅速彰顯出珠三角地區體制改革的先發優勢;90年代,浦東新區的開發開放又激活了長三角地區步入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市場潛力。珠三角、長三角迅速躍升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兩極”。
2005年,黨中央、國務院要求上海建設成為國際性經濟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充分發揮特大中心城市作用,面向世界、服務長三角、服務全國;2006年,國家批準天津作為北方經濟中心,以發揮特大中心城市在促進環渤海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的輻射帶動作用;沿海開放開發的腳步向北跨出一大步,天津市明確定位為“現代化國際港口大都市、我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
同時,沈陽、大連、青島等城市均將城市的發展定位于區域經濟中心,是在國家未來空間開發戰略調整的大背景下,從落實東北振興戰略和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高度,把發揮中心城市作用與國家戰略相契合的現實抉擇。武漢市社會科學院中部崛起研究中心主任吳永保說,實踐證明,一個區域的發展需要有“增長極”,“增長極”的作用需要“增長核”來激活。“增長核”的作用越強勁,“增長極”的作用力度就越大。沿海地區的發展靠三個“增長極”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同樣需要“增長極”帶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