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6月24日報道:世界主要經濟體領導人明天將齊聚加拿大多倫多參加二十國首腦峰會。此次峰會的主題注定是全球經濟復蘇,但這些政治家們還可以為世界作出另外一項重要的貢獻,將二十國峰會從一個應對危機的臨時會議轉變為一個長期存在的全球性協調組織。
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分析人士都在關注峰會會給全球經濟復蘇開出怎樣的藥方。但他們并未過多考慮會議未來的發展方向。二十國峰會其實是冷戰結束后全球治理體系中最重要的一項創新。峰會的出現表明,世界政治經濟力量正從傳統意義上的發達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二十國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二十國國民生產總值占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85%以上。這是全球唯一一個邀請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領導人平等參與協商的正式國際論壇。從這個意義上講,不論是兩級區分明顯的聯合國安理會,還是采取加權投票制度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抑或參與范圍有限的八國集團峰會,與二十國峰會相比,都存在明顯的局限。
二十國峰會已經取得了足以引以為傲的成績。正是因為該會議做出的協調性政策干預,世界才沒有陷入第二次“大蕭條”。回顧過去,四屆二十國峰會成就斐然。最顯著的是,2009年4月倫敦峰會籌集到5萬億美元,在最危急的時刻維持了了全球市場的穩定。另外一次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前幾個月時間內重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此外,峰會還創造了一個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極大提高了全球金融體系治理水平。會議自始至終反對貿易保護主義,規避了一場類似于1930年代貿易戰那樣的全球貿易爭端。
盡管二十國峰會展現的決心和團結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隨著危機的消退,繼續維持各國的協作精神變得更加困難。各國必須摒棄單打獨斗的想法,進一步攜起手來,鞏固集體成果。本次多倫多峰會的主要議題包括,如何維持健康的全球經濟復蘇,怎樣保證國家經濟刺激計劃的平穩結束,如何調整貿易盈余及虧空國家間巨大的貨幣失衡(尤其是中國與美國)。各國領導人必須采取共同的金融治理政策,革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管理結構,繼續抵御貿易保護主義的侵襲。
盡管這些問題都是老問題,但各國領導人應該擴大視野。目前,二十國峰會主要關注的是金融和經濟問題,各國也始終將注意力集中在經貿領域。但如果八國集團可以作為參照的話,那么二十國峰會今后必將應對內容更加豐富的全球議程,包括發展、氣候、和平與安全等等。二十國領導人非但不應拒絕這些問題,而且應該積極協作,面對這些現實存在的困難。如果二十國峰會能夠擴大議題,承擔更多的責任,那么這一國際論壇將至少以三種合理的方式改變世界政治。
首先,二十國峰會將為全球協商帶來一股新鮮空氣。現在全球協商體制往往演變為劃分陣營的過時模式。正如奧巴馬總統去年9月在聯合國講話時指出的,冷戰遺留下的集團政治早已過時,但卻往往窒息原本高效的多邊外交的生命力。二十國峰會的不同之處在于,它不僅包括先進的市場民主國家,還包括“七十七國集團”的長期成員國,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提供一個長期、高效的協商場所有利于實現外交突破。靈活的會議機制讓政治家可以與其談判對象取得個人共識,就具體問題領域展開務實交談,而非只是嘩眾取寵的外交作秀。冷戰邏輯支配的陣營意識將逐漸讓位于更富活力的外交協商機制。在這一機制下,不斷變化的利益聯盟將極大促進務實協作,幫助各國共同應對全球挑戰。
其次,二十國峰會能夠鼓勵崛起的發展中國家承擔更多全球責任,作為回報,它們在塑造世界秩序時也將獲得更大的話語權。今天的世界期待中國和其他主要發展中國家參與解決那些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從緩解氣候變化,到維持金融系統穩定,再到控制核武擴散。這些被國際社會寄予厚望的國家現在堅定地要做“規則制定者”,而非僅僅“規則的接受者”。二十國峰會不僅可以幫助發展中大國向世界秩序的締造者邁進,而且還可為它們提供一個影響全球治理及全球體系運行的平臺。
最后,二十國峰會能夠給那些分級明顯的國際組織,尤其是聯合國,帶來良性競爭。當然,二十國峰會絕不會取代聯合國,聯合國在普遍性、合法性和技術能力層面的地位是任何國際組織都不可替代的。正如去年12月混亂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表明的那樣,在聯合國192個成員國共同參與的模式下,根本不可能協商復雜的全球問題。但二十國峰會卻可以為與會的主要國家提供機會,達成極富實效性和針對性的協議,供國際社會參考采納。從這個角度看,二十國峰會并不是聯合國的替代品,而是重要補充。
二十國峰會的主要問題是,這一論壇是否會演變成主要國家合作的樞紐,或者僅僅是松散的多國會議,前景尚需觀察。與一年前的預測相反,八國集團峰會至今并未消失。美國官員依然對八國集團情有獨鐘,認為這一集團成員國都是“志趣相投的先進國家”。但這種優越感和認同感使美國人并沒有擺正八國集團的位置。人類在21世紀的發展問題絕不是只靠幾個西方發達國家就能解決的。不論是恐怖主義問題,還是氣候變化,或傳染病,要尋求全球性的解決方案,就必須依靠不同國家的共同努力。
二十國峰會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將其龐大的規模和內部包容的國家多樣性轉變為自身優勢,而不是負擔。中國領導人已經深刻地意識到這一需要。胡錦濤主席表示:“在當前國際形勢下,二十國峰會與會國家必須在平等互利基礎上展開靈活而務實的對話,求同存疑,互利共贏。”對中國而言,此次峰會至少具備兩大戰略利益。第一,會議提供了一個多邊論壇,中國可以借此表明,作為全球主要國家之一,中國逐漸增長的利益訴求,同時向其他國家說明,中國的崛起并不以他國為代價。第二,會議給中國提供了一個處理對美復雜關系的場所,通過協商,相信兩國關系的緊張局勢會有所緩解,為尋求中美合作的新機遇創造良好氛圍。中國參與二十國峰會,不僅可以照顧到自身的利益關切,而且還能為處理全球事務做出自己的貢獻。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tav89.com/opinion/2010-06/25/content_10017784.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斯圖爾特·帕特里克(Stewart Patrick)為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國際及全球治理項目高級研究員,項目負責人。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