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提案復文:
你們提出的關于“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提案收悉,經商國家發改委,現答復如下:
一、關于“動員社會力量,配合政府行為,加大投入,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發展的投融資體制與機制”問題。近年來,國家發改委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切實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不斷調整和優化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加大了對農業和農村的支持力度,2003~2007年中央預算內和國債投資中用于農村建設的總量超過3000億元,占當年中央政府投資總規模的比重由2003年的36%提高到2007年的約48%,其中直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投資所占比重達到30%。同時,國家發改委按照投資體制改革的要求,不斷加強和改進農業投資項目管理,積極進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體制和機制創新,推進小型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產權改革,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性。為更好地滿足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的巨大資金需求,國家將逐步建立政府支農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同時積極探索財政性支農資金與信貸資金有效結合的途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二、關于“選準主導產業,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問題。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經。農業部會同有關部門出臺了財政、稅收、金融、出口等一系列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緊密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幫助農戶發展生產,帶動農戶進入市場;鼓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加快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發展現代物流,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保鮮和儲運。農業部把發展一村一品作為龍頭企業生產基地建設的重要方面,引導各地依托資源優勢,結合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和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積極發展特色明顯、品質優良、附加值高的農產品,挖掘特色產品市場潛力,大力培育農村主導產業,促進農業生產的區域化、專業化、規模化。在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農業產業化取得了明顯成效。到2006年年底,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達154842個,其中龍頭企業71691個,各類中介服務組織70874個;各類產業化組織帶動農戶9098萬戶,農戶從事產業化經營年戶均增收1486元,并帶動種植業生產基地10多億畝、養殖水面9570萬畝、牲畜飼養量14.6億頭、禽類飼養量113.4億只。
三、關于“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程度”問題。為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程度,農業部等相關部門和勞動力主要輸出地區重點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中共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進行了統一部署。連續五個中共中央1號文件和《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也都對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有力推動了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為落實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和國務院有關要求,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合理有序地向二、三產業和城鎮轉移,2004年,農業部會同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設部共同啟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簡稱“陽光工程”),對有轉移意愿的農民,由國家財政補貼,在輸出地開展轉崗就業前的短期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外出務工的能力,促進農民增收;同時,積極開展基本權益保護、法律知識、城市生活基本常識等引導性培訓,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遵紀守法觀念和維權意識。為了提高農民轉移就業的組織化程度,陽光工程在培訓模式上主推訂單培訓,提出了80%轉移率的檢查驗收標準,將職業介紹能力和勞務訂單情況作為招標認定培訓機構的重要參考依據,實行“訂單”、“定向”培訓,保證農民受訓后能夠順利轉移就業。截至2007年年底,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資金達21.5億元,培訓農村勞動力1230萬人,轉移就業1063萬人,培訓轉移就業率達86%以上,并帶動地方投入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資金30億元,培訓農民近3000萬人。陽光工程的實施,使參加培訓農民的綜合素質和適應城市生活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工作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得到了明顯增強,務工收入明顯增加,受到農民的普遍歡迎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肯定,被譽為德政工程。二是積極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農業部在開展農村勞動力平等就業試點中,突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重點建設農村勞動力資源信息系統,為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程度提供必要的支持。三是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監測。農業部充分利用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每年兩次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數量、結構、收入、到達地點及接受培訓情況等進行監測,及時發布監測報告,引導農村勞動力平穩有序轉移。四是積極開展農村勞務對接。重慶市充分發揮406個定點培訓單位、344家職介機構、88個市外勞務“窗口”和市政府6個駐外辦事處的作用,在全國主要輸入地設立了勞務輸出辦事機構,拓展了新疆、福建、云南、東北等一批新的務工基地,及時為當地農民提供外省用工信息。2006年,該市為了彌補百年一遇特大旱災給農民帶來的巨大經濟損失,組織農民到新疆摘棉務工,共調用33個專列,組織摘棉農民工11.59萬人進疆,其中政府直接組織7.019萬人,使全市農民人均增收10元左右,對農民人均增收的貢獻率為16.2%。黑龍江省、市、縣、鄉、村的領導帶頭出去搞勞務對接,開辟勞務市場,2004年以來,僅省組織的大型勞務對接會就達14次,全省有2/3的縣鄉主要領導或主管領導帶隊外出與用工單位搞對接、簽訂單、促輸出。同時,一些地方還積極做好農民工跟蹤服務。湖北省成立了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報紙和網站上公布求助電話,為農民工提供法律援助服務;在農民工集中地建立黨支部、工會組織,成立農民工權益維護保障協會、農民工服務站,為農民工辦理勞動合同、簽證等提供服務,受到廣大農民工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