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中國在線2008
![]() |
描繪大寫的“人”字 回顧“人的全面發展”之路 2009-08-26 17:18
新中國60年,最持久的動力源于人 人是社會的主體,人本身的發展既是社會活動的結果,也是衡量社會進步的尺度。 源于安徽小崗的“大包干”,從1978年開始,僅僅依靠農民的自主選擇,5年內覆蓋了全國95%的農村地區。 在積極性和自主性得到空前激發的狀態下,中國人用自己的努力回答了“誰將養活中國”的疑問——全國糧食總產量由1978年的6096億斤增長到2008年的10570億斤;人均糧食產量達到800斤左右,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千百年來不時為饑餓所困的中國人,終于告別了靠天吃飯的命運。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1822年說過:“中華帝國是一個神權政治專制國家……個人在精神上沒有個性。中國的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復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 這段看似絕對的論述道出了舊中國的困頓。曾經創造出燦爛人類古代文明的東方偉大國度,竟然在100多年間被視為“停滯的帝國”,成為列強逐鹿的羸弱之邦。 一度面臨著“被開除球籍”危險的中國人,在新中國開始了自我拯救。1953年,新中國開始實施第一個國家建設的五年計劃。到1957年底,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面超額完成任務。如今,60年過去了,13億中國人又處在進入“十二五”的前夜。 中國人更徹底的變革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后。常修澤認為,30多年來中國人主體性的增強和自身的發展,表現為各個社會階層主體性的增強,最有代表性的有六大群體。 ——農民群體。上世紀80年代的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戶開始成為獨立的經營主體;2003年的農村土地承包法和2007年的物權法,以國家法律的形式承認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 ——進城務工者群體。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農業剩余勞動力“離土又離鄉”的異地就業和“非戶籍性的遷移”明顯增加;農民工當選人大代表、農民工轉入城市戶口等案例,說明了進城務工者群體的主體性不斷增強。 ——企業職工和管理者群體。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創建和相應新型勞動關系的確立,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的范圍逐步擴大。中國企業員工逐步有了對勞動崗位的自由選擇權和對勞動力價格的參與決定權,并由此帶來社會和政治方面更多的話語權。而職業經理人制度和企業管理者股權激勵制度的實行,也使企業管理者的主體性得到增強。 ——具有開拓精神的科技創新者群體。許多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者,既是科學技術創新專家,又是企業開發經營者,還是人文學者或文化人,反映了改革中所重塑的一代新人自由的全面發展的新特點。 ——個體經營者和私營企業主群體。由全面取消到恢復發展,這一群體主體性的釋放和增強,已成為中國改革和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2004年“公民的合法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進一步加強了對公民權益的保護。 ——“鳥巢一代”(80后、90后)。這一群體所表現出的自信、熱情、坦率和開放,展現了中國人的精神風貌,代表著中國的希望。 復旦大學政治學教授林尚立說,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這兩個概念是緊密相連的。“堅持以人為本的著眼點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著眼點是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是同一歷史進程。” 林尚立認為,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特別應當在三個方面做出努力:其一,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與歸宿,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協調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和諧;其二,從制度上、政策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具體包括平等尊重公民權利、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幫助困難群眾等。其三,把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有機統一起來,實現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協調發展。 “天地之間,莫貴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60前年的共和國百業待興、百事待舉;60年后的共和國千帆競發、萬象更新。 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一個更加燦爛的未來,正等待著越來越有活力的所有中國人去繼續創造! 編輯:寧波 來源:新華網(記者 季明 李亞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