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白故居 |
 |
江油市青蓮鎮裕光村村民 |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又是一年五月時,李白故里江油市處處生機盎然:徜徉鄉間,一座座農民新居正在拔地而起,沉甸甸的麥穗笑彎了腰,收獲的希望洋溢在農民的臉龐;步入城區,街上行人如織,林立的手腳架,掩飾不了城市的繁華。書聲瑯瑯的校園、鋼花飛濺的車間、機器轟鳴的工地……讓人們看到地震重災區江油,正在快速崛起。
然而,說起一年前的那場大災難,人們記憶猶新。
抗震救災篇——
回眸“5.12”,記憶里不僅只有傷痛
這是一段傷痛的記憶,這是一個讓人刻骨銘心的瞬間。
時間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一場里氏8.0級的特大地震襲擊川西龍門山區。剎那間,一場亙古未有的災難洗劫了江油:一座座建筑,搖晃著轟然倒下;從天而降的巨石,無情地砸向大地;漫天而起的塵埃,遮蔽了烈日和長空。恐慌的人群,揪心的哀號,撕肝裂膽的呼喊,讓天地變色、草木悲吟……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生死大救援迅速展開。
災難發生后,江油市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成立了以市委書記、人大主任易林為指揮長,市委副書記、市長宋開慧為常務副指揮長的抗震救災指揮部。
“人命關天,救人要緊!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必須付出百倍的努力!”這是指揮長易林在指揮部發出的第一道指令。當指揮部接到太平二中有24名學生被埋廢墟下的報告后,宋開慧立即驅車前往太平二中,指揮武警官兵、民兵預備役人員進行生死大營救。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被埋學生一個一個脫離了死神的魔掌。經過23個小時搶救,太平二中最后一名埋在廢墟的學生、年僅13歲的魯超被救了出來。
搶險搜救工作進行到第3天,雁門山區仍有5個鄉鎮2萬多名群眾被困。地震當晚,指揮部就派出的醫療隊前往,卻因道路中斷,不得不返回。群眾的安危,讓一連幾天沒合眼的易林憂心忡忡,他安排交通部門火速清理路礙。16日,雁門、石元、六合三鄉鎮道路搶通,成都軍區駐滇某部249名官兵,翻山越嶺將8噸救災物資送到楓順鄉2000多名群眾手中。
特大地震發生時,通往觀霧山森林公園的道路因多處塌方中斷,1000多名群眾和游客被困,5天后,給養即將耗盡。市抗震救災指揮部派出20多名預備役人員前去疏通道路,成都軍區駐滇某部派出300名官兵緊急支援。20日晚7點30分,通往觀霧山森林公園的15公里山道打通,受災群眾告別了8天的“孤島”生活。
受特大地震的影響,銅星、河口等鄉鎮部分山體出現了多處裂縫。5月18日,江油發生6.0級強烈余震后,這些裂縫仿佛山神張開的血盆大口,隨時可能吞噬山下的14戶44名群眾。市委書記易林、市長宋開慧親臨現場查看災情,立即制定轉移方案,連夜把群眾疏散到了安全地帶。
危難時刻,江油各級黨組織再次經受住了嚴峻考驗。一支支“黨員突擊隊”、“黨員搶險隊”、“黨員服務隊”應時而生,在抗震救災的最前線,到處閃現著共產黨員的身影。河口鎮三千米社區共產黨員毛新亮,為搶救受災群眾,因為勞累過度造成心肌梗塞猝死在抗震救災第一線;市人民醫院護士劉韌,強忍失去8位親人的巨大悲痛,堅持戰斗在救死扶傷的工作崗位;市公安局女民警蔣曉娟,把自己僅6個月的孩子送到鄉下母親那里,卻用一片愛心去哺乳來自北川、平武的10多名嬰兒……
在生死攸關的時刻,在公與私的道德考量面前,在親人和群眾的倫理選擇之中,全市共產黨員和干部用自己最樸實無華的舉動,詮釋了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地震24小時內,江油就從廢墟中救出1585人,此后又從廢墟中救出119人。在“黃金72小時”內,江油實現了醫療救援全覆蓋,境內醫療機構先后救治傷員58269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