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人士認為,路橋收費反映城市超經濟承受能力發展
蘭州市征收路橋費引發的質疑,再度引起各界對城市路橋費問題的關注。
四川成都在去年就遇到了類似的問題。自2003年元旦起,成都市的機動車主就必須為市內的“五路一橋”(即五條公路和一座大橋)付費。隨著2008年國家宣布公路養路費從2009年起正式取消,成都繼續征收“五路一橋”費是否合理、之前到底收了多少錢、這些錢去了哪里,成了成都“有車一族”心中逐漸聚集的疑問。
2008年12月26日,邢連超等5位成都律師以市民身份,依據《成都市政府信息公開規定》,向成都3個政府部門遞交申請,請求市政府向社會公開“五路一橋”費收入總額、支出明細等情況(本報曾于 2008年12月30日報道)。
2009年1月6日,成都市首次向社會公布2003~2007年“五路一橋”通行費收支狀況。
2009年10月9日,成都市向社會公布了2008年“五路一橋”通行費收支狀況。
成都市“五路一橋”車輛通行費征收管理處的冉正杰12月8日告訴記者,收取“五路一橋”通行費主要用于償還道路建設的貸款,預計2022年還完。從今年開始,將每年公開通報通行費收支狀況,滿足民眾知情權,同時接受社會監督。
在2008年度成都市“五路一橋”通行費收支情況中,2007年末“五路一橋”項目建設貸款余額38.39億元,2008年“五路一橋”車輛通行費收入為3.4757億元,償付利息2.75億元,歸還建設借款本金0.57億元,剩下0.16億元留存市財政專戶,結轉下年度使用。此外,成都市區兩級政府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償還2.42億元,截至2008年年末,項目貸款余額35.40億元。
在有著金融學教育背景的成都市民馬女士看來,2008年的收費總額中,歸還建設借款本金的僅有0.57億元,貸款余額還有35.40億元,這就說明通過收費償還的基本是貸款利息。從另一個角度看,修建“五路一橋”時貸款的數額太大,遠遠超出了全市機動車收費本身能夠償還的能力。
邢連超認為,成都政府從被動公開信息到主動公開信息,是依法行政的表現。作為老百姓,更加明白交給政府的錢花在了哪些地方。但從公布的收支情況來看,城市超經濟承受力發展道路的問題已經顯現出來。
對比多年代理道路維權官司積累的信息,邢連超表示,在政府財政壓力過大的情況下,建收費道路是國際慣例,但我國的收費道路占世界上收費道路的八成以上,就不正常了,“城市道路建設的花費,超出了本地經濟發展的承受能力”。
邢連超舉例說,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成都的繞城高速公路就是個典型的“不劃算”項目,不少成都市民都曾質疑這條成都的“四環路”修建得標準過高。如果修成普通的柏油公路,成本會大大降低,車輛的通行成本自然也會降低。
他注意到,11月28日蘭州市私家車主的“自駕游事件”發生當晚,蘭州市政府向媒體介紹,自2000年起,蘭州市以省政府批準的車輛通行費收費權為質押,與國家開發銀行先后簽訂了52.9億元的貸款協議,所貸資金全部用于蘭州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收費是加快當地路橋建設的需要。
“加快路橋建設當然需要,但關鍵看是否與當地財政支出的承受力相符。”邢連超透露,在2008年參加交通運輸部組織的座談會時,交通運輸部明確要求在今后的城市道路建設中,應以政府投資為主導,建設收費公路將作為輔助。
來源:成都商報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