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9日,游行市民把黃絲帶綁在遮打花園的欄桿上,哀悼遇難同胞。新華社 呂小煒攝
飛機上的家屬男女老幼皆有,盡管還沒有親眼見到死傷情景,傷痛激動的情緒還沒有爆發出來,但每個人都是一副惶惑不安的表情。有的家屬不愿意接受事實,一直抱著僥幸的心理,有的則從一登機就開始覺得難受,需要心理專家不斷教其深呼吸和放松。
陪同的心理學家和社工小心地觀察著家屬們的反應,跟他們交流溝通,讓他們知道自己哪些反應是正常的,應該怎樣放松自己。“作為心理輔導工作者,我們不會一味安慰,給他們一個假的希望,也不能讓他們提前絕望。我們只能順著他們的情緒,教他們一些方法去控制和放松。”
從下飛機趕往現場開始,是一切混亂和悲痛的起點:
看到現場血淋淋的場景,家屬們的情緒一下子爆發出來。痛哭流淚的,歇斯底里的,幾近昏厥的……隨隊醫生不得不動用了鎮定劑,才使一些家屬平靜下來。
雙手受傷的陳國柱,在傷痛中仍不斷想打聽女友易小玲的消息,可是哪里找得到,醫院已經亂作一團;幸存的人質一邊安慰哭泣的家屬,一面向在場官員重復家屬的要求:帶他們尋找出事的親人,但就連官員也不知道傷亡者送往了哪個醫院……
此時,心理醫生們最緊急的任務,是開始“心理急救”工作,但這并不是給當事人做心理輔導或者治療。“在身體受傷時,急救人員的首要任務便是幫傷員離開危險的環境,防止傷口感染惡化,在最短時間內穩定情況。心靈受傷時也是一樣的道理,心理專家們必須先將當事人內心的傷口打包好,不讓它繼續惡化致人崩潰,等盡快把他們帶回香港后,才能進一步進行心理治療。”劉家祖說。
最能幫助當事人控制情緒的,并不是安慰和勸解,而是為他們實務性的需求幫上忙。因為每位當事人都陷入了混亂和忙碌中:“要去哪里認尸?在哪里尋找傷者?”“我聽不懂菲律賓語,請問我家人的情況到底怎樣?”……這一切紛亂的事務都嚴重影響著他們的心理,讓他們瀕臨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