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一名小女孩參加菲律賓劫持人質事件遇難者的哀悼儀式。
盡忠職守到最后一刻的旅行團領隊謝廷駿的家中,年邁的父母面對兒子的遺物,忍不住老淚橫流。謝廷駿生前的愛犬“阿寶”每逢主人回家,都會撲上去歡迎。這次只見到主人的旅行箱回來,它開始茶飯不思,整天圍著行李箱打轉。過了好幾天,意識到主人再也不能回家了,阿寶才郁郁地安靜下來,依偎在兩老身邊。
“原本以為今年退休后可以享享福,一家人開開心心,沒想到突然沒了個兒子……我的心就像被人打了一錘,而且是重重的一錘。”謝父說。
現在心理醫生正在密切跟進謝家個案,希望能幫助老人早日走出精神陰影。“保留過世親友的遺物,無法入睡,哭泣,都稱為‘哀傷反應’,是應該尊重的。”劉家祖說,“如果勸當事人‘把事情都忘了吧’,是不可能的。這只能是失憶,而失憶是一種更嚴重的現象。一種適當的哀悼和回憶,可以幫助自己去整理哀傷的情緒。”
但是,如果過了半年或是更長時間,當事人仍然被這些癥狀困擾,無法恢復正常工作和人際關系,他們的癥狀往往會惡化為“創傷后壓力癥”(PTSD),有可能造成非常嚴重的傷害。劉家祖清晰地記得自己處理過的一個個案:一位曾遭遇車禍的女當事人,由于事發后沒有及時做好心理治療,癥狀轉化成了PTSD。很久以后的一天,在橫過馬路時,一只狗在她面前給車撞個正著,鮮血濺到鞋上,她當場就被嚇得精神崩潰。
“所以,我們心理學家的目的就是,可以越早期幫助當事人,他們轉為這種長期盲性精神病患的幾率就越小。”由于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心理專家們目前還難以評估會有多少人出現問題,因此他們一直在不斷地跟進和觀察當事人,借助社工的探訪工作,了解每個目標個案的情況,如果有需要,再鼓勵他們接受心理學家們提供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