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9日,游行者在維多利亞公園默哀。新華社 呂小煒攝
劉家祖說:“剛剛來到這個人生地不熟的環境,許多事情都需要有人幫忙處理;而且,如果傷者和家屬在彷徨時能聽到熟悉的母語,對他們會有很大的幫助。”
當一位家屬給香港的親人打通第一個電話后,她的心情稍微平復下來了。在隨行人員的幫助下,受傷者的家屬打聽到了病人詳細的情況,并有隨行醫生向他們耐心地解釋;而聽到熟悉的母語,受傷者也終于有了一些安全感;難以入睡的當事人,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得到了一定的睡眠和休息,這樣才保證了他們在接下來幾天內,有精力應付各種事務,不至于更加混亂。
劫難發生4天之后,緊急救援行動的最主要目的達到了:第一時間將所有當事人送回香港。除了幾位重傷者要坐醫療專機回港外,所有家屬和傷者都回到了香港。
到了療傷的時候了
“在災難事件發生的初期,有些當事人可能無法表達自己的哀傷,因為要處理的事務實在太繁多。但是當回到家中,一切都塵埃落定時,他們那種失落和哀傷之情才會爆發出來。病人之前被打包好的心靈傷口,到了真正需要做輔導或治療的時候了。”劉家祖說。
社會福利署和醫院管理局是香港特區內兩個最大的提供臨床心理服務的機構,兩個機構的人員會非常默契地聯手介入。早在緊急小組去菲律賓采取行動時,社會福利署已經收集到受難人員名單,出動社工去當事人家庭進行訪問和跟進了,一旦他們有什么需求,會盡力幫助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