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記者采訪時,袁隆平堅信,一定能讓自己的“禾下乘涼夢”夢想成真——水稻比高粱還高,稻穗比掃帚還長,稻谷像花生米那樣大,他和他的助手們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攝影 新華網記者 朱繼東)
提起袁隆平,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他是赫赫有名的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確實,作為在世界上倍受尊重的“雜交水稻之父”,作為“中國最著名的農民”,作為農民兄弟眼中的“米菩薩”,作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可謂是大功至偉。但是,當記者問他怎么看待網民尊稱他為“人民科學家”時,這位77歲的世界科學大師卻謙虛地說:“‘人民科學家’談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說什么家,我覺得農學家最合適。”
4月29日,袁隆平在華盛頓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院士,這只是他獲得的大大小小無數榮譽中的一個。因為改變世界糧食格局的一個發(fā)明——雜交水稻,他已經獲得過國家特等發(fā)明獎、美國“世界糧食獎”等數十多項國際、國內大獎。但這些獎勵對袁隆平來說“都差不多,沒有高下之分”,他更關心和一直在努力的就是早日讓自己的“禾下乘涼夢”夢想成真——水稻比高粱還高,稻穗比掃帚還長,稻谷像花生米那樣大,他和他的助手們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
愛提問、好自由的城市學生立志學農扎根農業(yè)
5月10日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舉行的媒體見面會上,袁隆平說:“我覺得,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我們每個人的事業(yè)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因此,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不僅要知識多,而且要人品好,不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體現科學精神和科學道德。只有這樣,才配當一個科研工作者,也才能當好一個科研工作者。”這其實是他多年的人生感悟,從一位普通的城市學生到世界農學泰斗,他一路就是這么走過來的。
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協和醫(yī)院。在兄弟五個中排行老二,小名二毛。1942年初秋,他從重慶市龍門浩小學畢業(yè),進入復興初級中學。在學習中,袁隆平有個特點,就是喜歡思索,愛提問。強烈的求知欲使他學到了不少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并且保持至今,受益終生。
1943年,袁隆平轉學到博學中學。期間吃的是雜糧飯,點的是桐油燈,一兩個星期才能打一次“牙祭”。但學習還是緊張而有規(guī)律的,早上6點鐘起床,10分鐘后就得洗漱完畢在操場集合做操,這養(yǎng)成了他干事利索、遵守時間的作風。
1947年,湖北省舉行游泳比賽,袁隆平由于個頭小,沒有被選中。在參賽那天,不服氣的他坐在參賽同學的自行車后面進入了賽場,體育老師發(fā)現他熱情很高才勉強答應讓他去試一試。結果,他出人意料的獲得了漢口賽區(qū)男子100米和400米自由泳第一名。而其他同學無一入選。不久,他又在湖北省里的比賽中又奪得了男子自由泳的兩塊銀牌。從此,他酷愛上了游泳直到今天,不僅鍛煉了身體,還塑就了他百折不撓、勇于搏擊的個性。
上小學時,一次參觀園藝場時,他對生氣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華秋實的變化規(guī)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中畢業(yè),盡管父親袁興烈希望他報考南京的重點大學走“學而優(yōu)則仕”的道路,但19歲的袁隆平仍無返顧地報考并考取了四川重慶相輝學院的農學系,高高興興地跳進了“農門”。
大學期間,袁隆平主修專業(yè)是遺傳育種學。這一選擇決定了袁隆平的人生軌跡,不僅使他的人生豐富而具有傳奇色彩,中國一位蜚聲世界的科學大師也從此起步。
但袁隆平對自己的學生生涯卻有著另一種理解。5月10日,袁隆平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風趣而謙遜地說:“我的大學同學說我的愛好應該是‘自由’,特長是‘散漫’。現在聽了這么多的贊揚話,我的壓力不小啊!”
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yè),被分配到湖南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農校教書,最初他研究紅薯、西紅柿的育種栽培。就是在這里,袁隆平看到有人餓死在路邊,意識到只有水稻才是農民的救命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