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之父”贏得世界敬重更造福世界
1979年4月,袁隆平首次走出國門,赴國際水稻研究所的所在地——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市遠郊的洛斯巴洛斯鎮——參加一次重要的國際水稻科研會議。這次會議有20多個國家的200多名科學家參加。同行的中國水稻專家共4人,袁隆平是應邀在會議上宣讀了他用英文寫的《中國雜交水稻育種》的論文并即席答辯,與會者一致公認中國雜交水稻研究處于領先地位。
1981年6月6日,袁隆平和秈型雜交水稻獲國內第一個特等發明獎。這不僅在國內引起轟動,也引起了世界的極大關注。
袁隆平在國際水稻領域首次亮相后的第三年——1982年的秋天,國際水稻研究所召開的又一次學術討論會上,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斯瓦米納森先生莊重地引領袁隆平走向主席臺。同時,投影機在屏幕上打出了袁隆平的巨幅頭像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英文字幕。頓時會場為之歡聲雷動,來自世界各國不同膚色的學者和專家一致起立,向袁隆平鼓掌致意。
曾擔任過印度的農業部長的斯瓦米納森也是著名的水稻專家,他在發言中說:“今天,我十分榮幸地在這里向你們鄭重介紹我的偉大的朋友、杰出的中國科學家、我們國際水稻研究所的特邀客座研究員——袁隆平先生!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是當之無愧的!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世界帶來了福音!”
這次會議期間,菲律賓報紙頭版刊登了袁隆平的照片和“雜交水稻之父”的大字標題。從此,袁隆平在國內和國際上贏得了當之無愧的“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這也是袁隆平非常珍惜的一個榮譽。
1985年10月15日,袁隆平首次獲國際大獎: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發明和創造”金質獎章和榮譽證書。
1986年10月,國際水稻研究所和湖南省科委、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聯合在長沙舉辦了世界首屆雜交水稻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世界20多個國家的專家共200多人參加了這次盛會。袁隆平作了題為《雜交水稻研究與發展現狀》的學術報告,提出了今后雜交水稻發展的戰略設想:通過“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再向“一系法”發展。這一新穎的設想,讓與會的代表深受鼓舞。
后來,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還舉辦了多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為印度、越南等國家培養了一批雜交水稻的專業人才。從1981年至今,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等機構共舉辦了20多期國際雜交水稻培訓班,培訓了來自30多個國家的500多名科技人員。袁隆平也先后應邀前往菲律賓、美國、日本、法國、英國、德國、埃及、澳大利亞等國家傳授技術,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分享豐收的喜悅。
在中國的幫助下,越南和印度的雜交水稻發展很快,已應用于生產。2004年越南種植雜交水稻65萬公頃,印度為56萬公頃,并取得了比當地良種每公頃增產1.5~2.5噸的效果……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袁隆平帶給他們的惠澤,很多人在告別饑餓的同時記住了袁隆平!1999年,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袁隆平星”,這顆小行星從此在浩瀚的宇宙中閃爍翱翔。
搞科研如同跳高 從三系雜交水稻到兩系再到超級稻
三系雜交水稻取得的成就舉世贊嘆,袁隆平被全世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沒有驕傲,更沒有止步,他感到三系法雖然大幅度地增產,但也存在著配組不自由、種子生產環節多等不足,他決心開展新的攻關,提出了育種方法從三系向兩系再向一系邁進的戰略設想……前進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
從三系向兩系是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有好心人勸袁隆平:“你已成了著名科學家,萬一搞砸了,豈不壞了名聲?”他卻回答:“搞科研如同跳高,跳過一個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頭;即使跳不過,也可為后人積累經驗,個人的榮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1984年6月15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任中心主任。同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1987年,兩系法研究被列為國家“863”計劃項目,袁隆平出任責任專家,主持全國16個單位協作攻關。
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大面積生產應用,到2000年全國累計推廣面積達5000萬畝,平均產量比三系增長5%-10%,續寫了“東方魔稻”的新篇章。
當全國農業界的興奮還沒有離開兩系法,袁隆平又提出了更高的奮斗目標——研究超級雜交稻。“超級稻計劃”又稱水稻超高產育種計劃,最早是由日本人于1980年提出實施的。日本計劃用15年的時間,育成單產達到12噸/公頃的超高產水稻品種。1989年,國際水稻研究所提出培育“超級水稻”并定名為“新株型育種計劃”,計劃于2000年育成產量12噸/公頃的超級稻。此后,世界各水稻生產國競相追隨,提出并實施自己的“超級稻計劃”。但由于技術路線選擇失當,均未達到預期的目標。
1996年,中國農業部制定了“中國超級稻計劃”。袁隆平把塑造優良的株葉型與雜種優勢有機結合起來,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產雜交水稻選育技術路線。1998年,這一項目受到國務院的高度重視,獲總理基金1000萬元資助,同時也被列入國家“863”計劃。
經過5年的攻關,袁隆平終于在2000年達到了農業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標——共有數十個百畝片和數個千畝片畝產700公斤以上。他的超級雜交稻研究論文再一次在國際水稻學術會議上引起轟動,各國專家紛紛向他表示祝賀:“中國人了不起!”
2004年,超級雜交稻又達到“中國超級稻計劃”的第二期產量指標——畝產800公斤以上。目前,袁隆平畝產900公斤的第三期超級雜交稻已立項并啟動,計劃于2010年達標。同時,他提出了“種三產四”的豐產工程,即種三畝超級雜交稻,產出現有四畝地的糧食總產。5月11日,袁隆平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心中還有兩個心愿要實現:“一是要在5年時間里實現6000萬畝地產出8000萬畝地的糧食,為國家節省2000萬畝土地。二是要把雜交水稻推向國外,從現在的3000萬畝擴大到2億畝,增產的糧食要多養活1億人口。”
但袁隆平的目標遠不止這些,他第四期目標就是平均畝產1000公斤?!澳莻€每畝1000多公斤產量的稻田,氣勢磅礴啊!我管它叫‘瀑布稻’!”并且,他告訴記者,按照理論產量打個對折,長沙地區一季稻的最高產量應該可以達到1500公斤,“我對實現這個目標也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