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人民不再挨餓挑戰權威 發現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1960年,天災人禍帶來了全國性的大饑荒,袁隆平和他的學生們也同樣面臨著饑餓的威脅。一天中午,走出校門,他遠遠地看到馬路邊圍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邊橫躺著兩具骨瘦如柴的尸體,圍觀的人都臉上堆滿了憂傷。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感到了“餓殍”兩個字的刺痛。他深切地體會到什么叫“民以食為天”,他覺得自己應該也必須做點什么。
當時,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無性雜交可以改良品種,創造新品種”的傳統論斷壟斷著科學界。袁隆平繼續做了許多試驗,依然沒有任何頭緒。他開始懷疑“無性雜交”的一貫正確性,決定改變方向,沿著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體學說進行探索,研究水稻雜交。而在當時,作為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認為根本沒有雜交優勢。“別人都講我是‘鬼五十七’(長沙方言,意為不務正業),我也不理。”從此,他義無反顧地選定了雜交水稻這道科研課題。
1960年7月,盛夏的一天,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早稻田中,袁隆平像往常一樣下課后挽起褲腿到稻田查看。突然,他發現了一株植株高大、顆粒飽滿的水稻“鶴立雞群”。他如獲至寶,馬上用布條加以標記,反復觀察,并采集花藥進行鏡檢。
第二年,他把收獲的種子種下去,結果長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當時我非常失望地坐在田埂上……突然靈感來了,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這一定是個天然雜交種!”
袁隆平馬上想到,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就能得到有雜交優勢的種子了!但單憑人力不可能大量生產這樣的種子,如果專門培育一種雄花退化的水稻,將其和其他的品種混種在一起,用竹竿一趕花粉就落在雌花上了,就能大量生產雜交稻種了!
想到這里,袁隆平欣喜若狂,也更加充滿信心。接下來幾年的夏天,水稻揚花吐穗的時候,他都拿著放大鏡,頂著烈日在田間苦苦尋覓。1964年7月5日,他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的洞庭早秈稻田中找到一株奇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這是國內首次發現。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種子。
1965年7月,又在安江農校附近稻田的南特號、早粳4號、勝利秈等品種中,逐穗檢查14000多個稻穗,連同上年發現的不育株,共計找到6株。經過連續兩年春播與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這是他關于雜交水稻的第一篇論文,直擊禁區。
今天回想起那一切,袁隆平深有感觸地說:“在研究雜交水稻的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要多讀書但不能迷信書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熱諷,害怕標新立異。如果老是迷信這個迷信那個,害怕這個害怕那個,那永遠也創不了新,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后面。科技創新既需要仁者的胸懷、智者的頭腦,更需要勇者的膽識、志者的堅韌。我們就是要敢想敢做敢堅持,相信自己能夠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創新,做科技創新的領跑人,這樣才會取得成功。”
10年歷經艱辛坎坷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雜交水稻
正當袁隆平打算大干一場的時候,文化大革命的暴風雨襲來。造反派把“自由散漫,典型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袁隆平的試驗田攪和得一片狼藉,并準備把他關進“牛棚”。他鄭重地告訴結婚不久的妻子鄧哲要做好分手的準備,但鄧哲的話給了他最大的安慰:“大不了,我和你一起當農民。”這讓他下定決心,再苦再難也要堅持下去。
1968年5月18日,這是一個袁隆平終生都不會忘記的日子。這一天,他視為自己生命的試驗田里的秧苗竟然全部被人連根拔起,整個試驗田被徹底破壞。事發后第4天,痛不欲生的袁隆平才在學校的一口廢井里找到殘存的5根秧苗,繼續堅持試驗。
袁隆平回顧自己育種走過的路程,總結以往的經驗和教訓,覺得要加快育種步伐,不能只局限于安江與長沙,而要到氣候炎熱的地方去。從1968年起,每年冬天,袁隆平就和助手一起像候鳥一樣趕到海南三亞搞水稻育種。他們把這種與季節賽跑、追著季節走的育種方式稱為“南繁”。在路上,他們甚至把珍貴的種子綁在腰上利用體溫催芽。孩子出生、父親病故,他也沒有時間回去看一眼。可做了3000多個實驗,竟都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雖然焦灼和苦悶,但步入了不惑之年的袁隆平從來沒有灰心,更別說放棄。原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黨委書記陳明山多年一直對袁隆平的科研大力支持,他告訴記者:“袁隆平最苦、最難是1970年以前,但他從來沒有消沉過,也沒有抱怨過。即使再多困難也難不倒,這樣的人我還沒有發現第二個!”
時間終于到了1971年11月23日,在海南島茫茫野生稻叢里,袁隆平的兩位助手——他的學生李必湖和南紅農場的技術員馮克珊發現了一株雄花敗育的天然野生稻!袁隆平仔細觀察后,又采集了稻花樣品,放在顯微鏡下進行檢驗,最終確認這確實是一株十分難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鑒于它是一株碘敗型花粉敗育的野生稻,袁隆平當即高興地命名為“野敗”,并向全國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通報了他們的最新發現。
最令人感動的是,袁隆平他們還把“野敗”材料貢獻出來,組織全國性的攻關。1971年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雜交稻研究協作組,袁隆平調省農業科學院雜交稻研究協作組工作。1972年3月,國家科委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織全國協作攻關。袁隆平將“野敗”材料分發到全國10多個省、市的30多個科研單位,用了上千個品種與“野敗”進行了上萬個測交和回交轉育的試驗,擴大了選擇概率,加快了三系配套進程……就在這一年,袁隆平選育成了中國第一個應用于生產的不育系二九南1號。
1973年,在突破了“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廣大科技人員廣泛選用長江流域、華南、東南亞、非洲、美洲、歐洲等地的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1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43歲的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雜交水稻,將水稻產量從每畝300公斤提高到每畝500公斤以上。當年10月,袁隆平在蘇州召開的全國水稻科研會議上,發表了《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一文,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原來有人預言,“三系三系,三代人也搞不成器”。而事實上,袁隆平及其同行們只用了短短3年時間就攻克了雜交水稻這道世界難題。
從1964年發現第一株雄性不育株起,到三系配套成功,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里,袁隆平整整熬了10年。他的執著、創新,尤其是為了科研事業和國家利益而不計較個人得失的精神不僅當時感動了很多人。接受記者采訪時,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朱英國教授感慨地說:“沒有袁老師把自己的成果公開,我們大家都不會有今天的成就,我們很多人可能還在餓肚子!”
深受雜交水稻惠澤的中國農民,用生動而樸實的語言稱頌袁隆平為“當代神農”或“米菩薩”。5月13日,湘潭縣泉塘子鎮超級雜交稻示范基地——我國第一個超級雜交稻示范基地,中央新聞單位袁隆平事跡采訪團一走進這里,村民便自發放起鞭炮。村民李希明說:“記者同志啊,你們來采訪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我們打心里高興。你們要多宣傳袁院士的雜交稻,他可是我們的米菩薩、米財神!”更有農民一遍遍感激地說“解決中國吃飯問題‘一靠鄧小平,二靠袁隆平’,袁老師是我們農民的大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