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原本不需要輸液治療的人,也熱衷于輸液。”《醫院管理論壇》雜志主編、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周子君表示,并非所有的病都適合輸液治療,而且輸液本身,就有巨大風險。
“在一些國家,如果感冒發燒不是特別嚴重,醫生一般只會給患者一包冰袋,讓患者回家休養恢復,連藥都很少開。一些國家也根本沒有‘門診輸液’現象。由于輸液具有較大風險,醫院往往會要求患者住院輸液。”周子君說。
其實,輸液具有高風險,早已得到證實。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2009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顯示,輸液是導致藥品不良反應的最主要途徑,多達73.4%的嚴重藥品不良反應都跟輸液有關。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周子君:“輸液熱”根源在醫院銷售藥品能獲得經濟利益
兩個月前,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張峰(化名)的小腿上出了一些疹子。由于不信任校醫院的治療水平,他前往某社區衛生服務站治療。結果,醫生簡單問診后,在沒有征詢病人意見的情況下,就給開了兩瓶輸液用的藥。
“由于當時學習比較忙,心里想著輸了液或許就能快點兒好起來,所以也就接受了。”張峰說。
無論是病人自愿,還是醫生要求,輸液現象如今已屢見不鮮。為何那么多人熱衷輸液治療?調查中,70.7%受訪者表示“想讓病情盡快好轉”。
在受訪者看來,排名第二的原因是“醫生追逐提成收入的必然結果”(64.3%),第三是“醫院追逐經濟效益的必然結果”(64.2%)。兩者比例極為接近,表明受訪者認為無論是醫生還是醫院,追逐收入都會造成同樣的后果。
此外,“醫生認為輸液治療對病情更有利”(42.6%)、“輸液對病人風險低”(10.9%)等因素也對“輸液熱”有不同程度影響。
周子君表示,出現“輸液熱”的直接原因,是患者的用藥習慣。在很多人意識里,輸液是一種適用范圍廣、風險低、見效快的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