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并非個案。近年來,有些地方亂設機構、亂定級別,領導職數和公務員人數超標,一些鄉鎮干部好幾百個,一些地方政府正副秘書長就有十幾個。有網友評論,一個縣該是個多大的“廟”,竟供奉這么多的“菩薩”?這么多的副職,都得有相應的收入和待遇,超出承受能力的“吃財政飯”人員,以及教育、管理、監督等方面的成本,讓財政不堪重負。
程文浩說,我國財政供養人員存在“短缺”,主要是指政府在社會保障、科研、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公共領域的投入仍顯不足。但也還存在著大量“過剩”,目前政府的職能和機構設置存在上下級政府部門對口管理和同級黨委和政府部門對應的狀況,既“上下對口”,又“左右對齊”,造成機構重疊、職責同構、資源空耗。機構林立又導致政出多門,相互推諉,彼此影響干擾,降低了政府效能。
在財政供養人員中,另一群體的存在則更令群眾不滿,那就是大量“吃空餉”群體的存在。這些年,各種被曝光的“吃空餉”五花八門:比如“曠工餉”,一些人無正當理由,長期曠工,卻連續多年工資照拿不誤;“病假餉”,長期病事假或超假不歸;“多頭餉”,經商辦企業或在企業兼職,一人領取雙份工資;“冒名餉”:一些本不屬于財政供養的人員,冒用他人名義領取財政工資……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指出,表面看彼此有差異的各種“吃空餉”形式,其性質是一樣的——都是拿著工資不干活,或拿著工資干其他活。歸根結底,“吃空餉”都是公共權力的濫用,主要原因是有些地方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編制不透明,對人事和財務狀況的監管不力。
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改變“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是優化財政供養人員規模和結構的重中之重
財政供養體制改革的著力點在哪兒?程文浩說,雖然社會上習慣把財政供養人員等同于黨政干部,但實際上事業單位人員才是財政供養人員的主體。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是未來優化財政供養人員規模和結構的重中之重。要改變“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狀況,使更多事業單位在市場中自力更生,減輕財政供養負擔。
今年4月,北京市就表示,嚴控機構編制,今年不再新設事業單位,不再新增事業編制;確因工作需要的,在現有機構編制總量內調劑解決。據了解,北京按照社會功能將現有事業單位劃分為承擔行政職能、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和從事公益服務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