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很難收回,中小機場盈利是個世界難題
“2011年,全國130個左右機場存在虧損,一共虧損不到20億,平均每個機場是1500萬元到1600萬元。江蘇機場的情況遠遠好于這個水平。”江蘇民航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機場有的是經營性虧損,有的是折舊性虧損,不同類型應區別看待。
據記者了解,從近幾年的經營狀況看,盡管我國機場總體盈利,但盈利的一般為大型機場。而且,如果考慮建設初始投資,即使是大型機場,整個投資回收期內,都無法收回投資。
對此,中國民航局局長李家祥認為,在世界各國,要實現中小機場及支線航空的經濟效益都是一個普遍的難題。不能單獨算機場自身的盈虧賬,還要看中小機場對地區經濟的帶動。
目前,中小機場經營發展困難有其客觀原因。很多中小機場多處于經濟欠發達和老少邊窮地區,客貨流量少,開通航線少、航班頻率偏低。有的小機場,一周可能只有兩個航班,但機場的維護和運轉仍必須照常進行。此外,跑道、飛行區等投資大,回收期長,算作成本就很高。另外,機場有一個發展的過程,現在的虧損,不代表以后一定會虧損,不少機場都走過了吞吐量由低到高的過程。
機場主要任務不是盈利而是開通更多航線
李家祥介紹,《民用機場管理條例》明確了機場的公共基礎設施定位。這一定位表明,機場首先要強調公益性,然后才考慮收益性,“最主要任務不是盈利而是開通更多的航線和時刻。”
李家祥表示,國際機場協會研究認為,機場每百萬航空旅客吞吐量,可以產生經濟效益總和1.3億美元,相關就業崗位2500個。據國內研究分析,我國機場每百萬航空旅客吞吐量,可以產生經濟效益總和18.1億元,相關就業崗位5300多個。
中國民用航空江蘇安全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江蘇9個機場,在規劃布局上都進行過可行性研究,在航線等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放眼各地對機場的規劃來看,它同時也承擔著國家戰略安全、對外開放、救災搶險等職能。
據介紹,近兩年,我國新增的機場大多分布在欠發達地區,有效地改善了當地交通運輸條件,促進了當地經濟快速發展。西藏阿里機場、青海玉樹機場、新疆和田機場等,在應急救援和國防安全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整個航空運輸是一個網絡,無論機場規模大小,都是航線網絡中的重要節點,大、中、小機場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李家祥認為,小機場能夠為大機場提供客貨流量資源,擴大大機場的輻射范圍,進而帶動一個省份甚至更大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
在去年的一次座談會上,江蘇淮安市參會代表發言時介紹,淮安機場建成使用三年,吸引了一批行業龍頭、產業高端項目落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