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教師“轉”起來:讓教育回歸公平與均衡
緣起
擇校擇什么?擇校長,擇老師。近年來,為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滿足老百姓對高質量教育的強烈需求,從中央到地方連出實招,其中,城鄉教師交流被認為是最具實效的舉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實行縣(區)域內教師和校長交流制度。”2012年6月,教育部頒布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在關于“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部分提出“均衡合理配置教師資源”。強校與弱校,應該在人的有序流動中告別歷史。
改革
《決定》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
實踐
浙江嘉興市嘉善縣實施教師流動試點三年中,38所義務教育學校132名校級領導中66名進行了交流,其中正校長22名,31名校級領導流向農村學校,班子年齡結構、學科結構更加合理。陳岳鋒原是嘉善縣教育研訓中心副主任,流動到泗洲小學擔任校長。他以“智慧校園”建設為引領,著力推進學校內涵發展,全面提升教學質量,三年來,泗洲小學已經成為嘉善縣又一所優質學校,學區生源紛紛“回流”。
解析
交流輪崗是雙向的、全員的,是每個教師職業的要求。雙向交流輪崗才能真正扶持弱勢地區學校和弱勢教師,人人都要參與交流輪崗才能保證資源均衡配置,實現教育公平。——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袁桂林
減負再出發:構筑有質量的教育
緣起
什么是有質量的教育?如何為民眾提供有質量的教育?在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大中小學生體質下降等問題頻發的背景下,這成為教育亟待破解的“痼疾”。在“分數壓倒一切”的現實面前,喊了多年的素質教育追求和理念要想真正落地,需要觸及教育諸多領域的深層聯動和真正回歸教育本質的理念指導。
改革
《決定》提出要“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同時明確“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而在今年8月、9月,教育部就曾兩度就“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征求公眾意見,并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
實踐
一套“綠色指標”體系成為推進上海素質教育發展的重要抓手。這套指標,以關注學生健康成長為核心價值追求,定期對義務教育進行“健康體檢”。學業負擔指數、教師教學方式指數、師生關系指數、學習動力指數、品德行為指數、身心健康指數、跨年度進步指數等內容赫然在列,一切都朝著“把時間、健康、能力還給學生”的目標行進。
解析
要適應推進素質教育需要,建立健全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客觀真實準確地記錄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情況。著重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建立健全公示等誠信機制,確保材料的真實可靠。實施這一點,大家不是沒有顧慮,校長們也有顧慮,綜合素質評價怎么評。按現在有些地方實行的情況就是寫實性的。這個學生做了什么,學了什么,要記錄下來,給招生的院校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