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獵德村依然保留了祠堂和牌坊。(攝于2014年12月24日)
記者走訪多個城中村的“拆二代” 有為分套房滿足有為興趣打工
近日,武漢的陳卿將自己因拆遷而分得的35套房,改造成一家社區養老院,引發媒體關注。網友感慨:他本可以當一個“吃房租”的“土豪”。
對于陳卿這樣的年輕人,有人造詞稱其為“拆二代”。
廣州也有“拆二代”,比如回遷獵德村的年輕人,便因分得幾套乃至十幾套住房,被人稱為獵德“土豪”。但這種靠租金生活的人畢竟是少數。近段時間,記者走訪了幾位廣州不同地區的“拆二代”,他們有的暴富,也有的生活如常,他們的生活因物質豐厚發生著變化,而更多的時間,也和你我一樣,柴米油鹽醬醋茶。
文/廣州日報記者蟻暢、王丹陽 圖/廣州日報記者莫偉濃
“以前耕地,現在耕屋”
“以前耕地,現在耕屋”。這是不少廣州城中村居民的口頭禪。
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如今,隨著城市化發展,廣州不少城中村告別了原有的耕種模式,開始過上了當包租公、包租婆的“翹腳數錢”生活。
特別是位于廣州中心城區越秀、海珠、天河的幾個村子,除自住房屋外,他們中有的單戶人家少則一兩套房,多則十多套同時出租,并且靠炒樓買房為生。租金月收入從1萬元到十幾萬元不等。
在五羊新城寺右南二街的一家房地產中介公司,有時下午中介員工會給一個從門口進來,身上衣著不起眼甚至寒酸、背著無紡布袋的老年婦女畢恭畢敬地倒上一杯水,再讓她坐下休息一會。
直到老太離去,中介公司老員工會告訴新員工,不要小瞧這個“老阿姨”。這個老太是附近的獵德村村民,手上擁有十多套房源。老太這兩年的愛好就是不停地倒騰50平方米上下的房子。
在天河跑馬場附近的一家五星酒店國際自助餐廳,中午時間,這里超過100元/位的自助餐廳最好的景觀位早已被占滿。
就餐時間剛開始,第一批花螺、長腳蟹、三文魚、羊扒,就幾乎被一幫師奶和中年阿叔模樣的人瞬間秒光。
不少第一次來吃飯的商務客人會抱怨,這個場景一點也不像五星飯店,而像是廉價的KTV搶吃自助餐。
偶有外地來的客人,會向餐廳經理投訴,然而投訴往往沒有回復或是遭冷眼,因為這里是附近一家石牌村村民的午餐據點,不少靠著房租生活的該村村民,都愛中午在這里聚會,往往最好的位置也留給了這些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