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孝感鄉”已從地理名稱、歷史記憶,上升為文化符號
2007年秋,四川省社科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周友蘇到麻城尋根,凌禮潮向客人介紹了“麻城孝感鄉”的有關史實,引發周友蘇極大興趣。“麻城孝感鄉”現象隨即進入四川省社科院研究視野。
經川渝鄂,包括麻城本土學者的不懈努力,遠去的歷史,一點點被還原。
麻城孝感鄉移民可上溯元末明初。遷川人口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元末隨明玉珍入川的軍人及家屬,二是明初入川的麻城土著,三是江西移民在麻城居住數代或數年后入川的人口。
據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著名移民研究專家曹樹基估計,隨明玉珍入川的部隊和家屬有40多萬人。這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麻城人,也有一部分是孝感縣人。
明崇禎16年(1643年),張獻忠占領麻城,麻城57000人參加起義,被立為“新營”。同年冬,張獻忠率領30萬大軍(內有5萬余麻城將士)溯長江打進四川。張獻忠戰死后,麻城義軍多數人在四川安家立業。“江西填湖廣”與“湖廣填四川”幾乎同時代,大規模遷入遷出的人口,保證了孝感鄉人口的動態平衡,但最終在1472年,因人口“入不敷出”,孝感鄉名稱被取消。
四川省社科院客家研究中心主任、移民研究專家陳世松教授認為,隨著元末明初以來湖廣人大量涌入四川,到明代,四川已然成為一個以湖廣人為主體的社會。
陳世松進而認為,在身份認同與個人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古代,“麻城孝感鄉”因為人多勢眾,才俊輩出,引領社會主流,漸漸成為一種公共身份符號,被移民集體認可。“湖廣填四川,麻城過一半”,“祖籍麻城孝感鄉”,由此口口相傳成為群體語言,進而成為群體記憶。
“麻城孝感鄉最初只是一個地理名稱,但它所承載的厚重的歷史,極大地豐富了它的內涵,以致它作為地理名稱消失后,作為歷史記憶和文化符號留存下來。”凌禮潮說。
這段歷史的“復活”,順應了人們對精神家園的追求
記:“怎樣看待這段壯烈的稱民史呢?”
凌:“ 湖廣填四川是中國古代的一次西部大開發,麻城孝感鄉移民為巴蜀經濟重建和社會振興作出了巨大貢獻。‘麻城孝感鄉’是川鄂渝血脈連結的歷史坐標和精神家園。先人篳路藍縷的精神,感天動地。”
記:“今天的社會也可以說是一個遷徙的社會。遷徙從本質上講,是文化的流動與融合。”
凌:“僅僅研究一下四川麻城兩地的方言,就能觸摸到兩地文化同根同源的影子。推而廣之,中華民族大家庭各地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積淀了我們共同的文化血脈,我們因此能夠建設共同的精神家園。”
記:“有些遠去的歷史會在恰當的時候,以恰當的方式‘活’過來,用以昭示后人。”
凌:“‘麻城孝感鄉’就是最好的例證。這段歷史的‘復活’,順應了人們物質生活富足后,對精神家園的追求。”
來源:湖北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