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城鎮化
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要積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城鎮化和市民化齊頭并進,會形成巨大的內部需求,從而形成新的經濟動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
“城鎮化是未來中國經濟周期的重要抓手,是現代化的主線。中國現代化最大的潛力在于10億人以上規模的城鎮化,在于著眼于現代化遠期目標,高品質、高水平的城鎮化。”張立群說。
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城鎮化將帶來的健康投資,是以消費為目的的投資。因為城鎮化將帶動醫療、教育、水、電、交通等領域的投資,這些投資都是有實實在在消費需求的投資。”哈繼銘說,一般來講,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費是農村居民的3倍。農村居民轉變為城市居民就會帶來消費增長和消費升級。
湯敏認為,未來的城鎮化和過去的城鎮化最大的不同,就是讓農民真正成為市民。張立群也指出:“城鎮化是發展的效率問題,是發展的動力問題,而市民化是發展的公平問題。把城鎮化和市民化放在一起來統籌考慮,才是科學發展,才是真正既重視效率又重視公平。而城鎮化和市民化的齊頭并進,會形成巨大的內部需求,從而形成新的經濟動力。”
張立群說:“推進城鎮化要抓好長遠規劃,抓好基礎設施系統、特別是地下基礎設施系統建設,增強城鎮發展的空間和潛力,提高城鎮的承載能力。”
湯敏表示,要讓農民成為真正的市民,一是地方政府要讓在城市長期居住的、有穩定工作的農民成為市民。二是建立地方政府的財政激勵機制,鼓勵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加快推進城鎮化的進程。國家應通過財政稅收政策對“農民進城”進行支持。全國一盤棋,從整體上進行布局。
關鍵詞 用好機遇
我們面臨的機遇,不再是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而是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我們必須深刻理解、緊緊抓住、切實用好這樣的新機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作為工作重點。
這一表述的背后,凝結著對國際、國內形勢的綜合判斷——我國發展仍然具備難得的機遇和有利條件。比如,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面長期趨好,國內市場潛力巨大,社會生產力基礎雄厚,科技創新能力增強,人力資源豐富,生產要素綜合優勢明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機制不斷完善。
所以,現在,我們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但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仍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
從國內看,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產能相對過剩的矛盾有所加劇,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和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并存,金融領域存在潛在風險,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矛盾仍然突出。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深入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采取有效舉措加以解決。
“今年,全球經濟的惡化以及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持續使中國經濟增長的兩大傳統動力——出口和房地產陷入持續低迷。”劉元春說。“從發電量、PMI、大宗商品等各方面數據來看,中國經濟在第三季度見底回升的態勢明顯。”哈繼銘說。
從國際環境看,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基本判斷沒有變。同時,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國際環境方面的內涵和條件發生很大變化。
孫立堅指出,盡管美國經濟出現復蘇跡象,但歐債危機并無明顯好轉,日本以及巴西、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增長也都出現了明顯放緩。因此,2013年國際經濟形勢依然較為嚴峻、復雜,會給中國經濟帶來很多不確定性。“明年我國進出口增速可能隨著世界經濟輕度復蘇而反彈,但由于成本上漲帶來的比較優勢弱化,進出口增速難以恢復到危機前水平。”劉元春說。
因此,我們面臨的機遇,不再是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而是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
我們必須深刻理解、緊緊抓住、切實用好這樣的新機遇,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努力在風云變幻的國際環境中謀求更大的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