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性”水消費
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研究與交流部主任胡勘平曾做過一項調查:近幾年北京洗浴中心數量急劇增加,目前大約在3000家左右,一年的耗水量接近23個昆明湖的水量;北京投入經營的滑雪場大概有十幾家,每年用水量至少需要100萬噸以上;北京大概有七十幾家18洞以上的標準高爾夫球場,一年耗水量要達4000萬立方米,相當于20個昆明湖的水量……胡勘平把這種現象稱為“奢侈性”水消費。
近年來,出入豪華洗浴場所、高爾夫球場被一些人看作與“身份”“地位”有關。胡勘平認為,“奢侈性”水消費可以較為準確地概括那些用水量多、方式浪費的水消費特點。我國是世界上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全國正常年份缺水量約400億立方米,而且嚴重的水污染、水質性缺水更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與此同時卻又存在用水效率低和嚴重浪費現象。“在缺水的現狀下,這類奢侈性水消費顯然是無法承受之重。”
——手機里的浪費
在數碼產品日新月異的今天,頻繁更換手機成為一些人追逐時尚、炫耀面子的手段之一。數據統計,截至2011年上半年,中國平均每年淘汰近10000萬部手機,與之相伴的是巨大的資源浪費和惱人的電子垃圾。
中國已成為全球手機用戶最多的國家。資料顯示,50%的用戶在一年到兩年之間更換手機,而有近20%的用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更換一部手機。若按每部手機一般都配有兩塊電池和一個充電器來算,數以億計的手機電池和充電器變為垃圾。
……
“浪費是年輕人用了沒兩年的手機,是中年人轉來送去卻不吃不用的年節禮品,是一件商品的過度包裝,是白天的燈火通明,是市政建設無長遠規劃的重復開挖……”網上一則關于“身邊的浪費”的段子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大至政府形象工程、官員豪華座駕,小至個人消費行為、物質至上思維方式,究其原因,還是源于中國文化中“好面子”“講排場”“興攀比”的心態。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每一個人對待一分一厘的態度,都是人生信念的寫照,勤儉節約的良好社會風尚,需要每一個人從細節做起,樹立正確的心態和價值觀。另一方面,諸如公款吃喝、車輪腐敗等浪費行為更多與官員作風和腐敗現象有關,與缺乏法律的強烈制約以及有效的監管和處罰相關。只有把浪費的權利關進遏制和杜絕浪費制度的牢籠,通過制度設計,讓權利敬畏制度,順應制度,落實制度,才能從根本上杜絕浪費奢靡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