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就業公平夢還要多久?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研究員丁大建認為,社會公平首先應是機會公平。在就業領域,用“院校、戶籍、性別等門檻”來區別對待高校畢業生過于簡單粗暴,會剝奪多數畢業生參與公平競爭的機會。不利于社會選拔多樣化人才,也不利于社會階層流動,對實現高等教育結果公平,會產生十分消極的影響。
“在當前勞動力市場過剩的情況下,企業必然會‘百里挑一’,為選人用人設置較高的標準。”一些專家提出,適應社會變化,我國高校還應盡快調整學校定位、培養目標、人才規格,以及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主動適應人才市場變化的新格局。
不久前公布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英語、法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會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等一些熱門專業,竟然連續三年位居本科失業人數最多的前10名。
錢靜峰分析認為,從最初的熱門變成如今就業的冷門,反映出我國高校專業及課程設置的盲目性。“實踐課程、機會太少,理論性東西太多”,導致人才與就業市場需求不符。
專家稱,現在的大學畢業生是富有活力、充滿夢想的一代,他們希望通過奮斗實現自己的夢想。然而,接連曝出的“蘿卜招聘”,無處不在的就業門檻,讓他們深感實現夢想障礙重重。社會應該為他們營造公平的大環境,助力年輕一代實現夢想。(記者廖君、沈洋、仇逸、王曉潔、鮑曉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