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這幾年在改革發展的過程中做了很多有創意的工作,反響很好,這次有機會到重慶參訪,通過自己客觀地了解,能夠更全面、準確地報道重慶的改革發展
聽了黃奇帆市長介紹的重慶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后,大公報董事長兼社長姜在忠說,黃市長的介紹,讓我們對重慶的情況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重慶這座城市是香港媒體比較關注的城市,這是因為重慶在改革發展的過程中,有很多新的東西,從我們的角度看有很多新聞,作為新聞工作者,當然就關注它。重慶這幾年在改革發展的過程中做了很多有創意的工作,反響很好,這次有機會到重慶參訪,通過自己客觀地了解,能夠更全面、準確地報道重慶的改革發展。
今天上午我們看了打黑除惡的資料,看到黑社會用殘忍的手段濫殺無辜的時候,大家的表情都是憤慨的。我們覺得打黑打得太對了!太好了!老百姓能不歡迎嗎?由此也想到重慶其他好多方面的工作,覺得都有著非常深刻的意義,都是從老百姓的需求出發,從民生出發。共產黨是一個大黨,新時期如何去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鞏固執政地位,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覺得重慶的探索是非常重要的,是非常有意義的。
資金有保障了,重慶經濟發展才會比較快。重慶的特點是全社會融資概念,而不是光依靠銀行的融資,非銀行的融資我們今年準備了2000億元
亞視主要投資者王征:闊別4年再來重慶,感覺重慶干凈了,時尚了,市民的神情也踏實、輕松。這里想請問市長的是,國家加強宏觀調控,銀根抽緊,重慶在資金調度上的壓力肯定不小,重慶是如何來解決這個難題的?
黃奇帆:任何一個城市發展都和大形勢聯系在一起,任何謀略都要符合實際來推進,而不是想當然推進,重慶一樣要服從這些規律。今年我們國家總的形勢就是治理通貨膨脹,銀根高度抽緊,可以說是這十年抽得最緊的時候,眼下一些地方出現資金鏈斷裂,老板出逃的情況就和資金緊有關系。年初的時候,重慶就意識到這個問題,重慶現在有1萬億元的服務業,1萬多億元的工業,這2萬多億的工商企業都在發展,如果要實現20%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加上新增流動資金,全市至少要增加4000億元的資金,如果4000億按照常規調控,都靠銀行貸款,這件事就做不好了。所以我們非常明智地在年初內部開過一個金融調度會,核心內容就是不給銀行體系過重的負擔,去年1萬多億貸款,今年漲20%就可以了,合情合理約束一下,在可控的范圍內操作。另外還需要2000億元,如果沒有融資渠道,發展就會受制約。我們重慶的特點是全社會融資概念,而不是光依靠銀行的融資,非銀行的融資我們今年準備了2000億,這一點就是重慶的特點。
這個資金哪里來?第一,我們說今年要加大利用外資,達到100億美元就是650億人民幣到位資金,這就是非銀行外來資金。第二,非銀行金融機構,包括私募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小額貸款公司、租賃公司、信托公司、財務公司,每一個品種都是能夠少則幾十億,多則幾百億融資的。這個社會最不缺的是錢,但同時最缺的也是錢。如果項目要爛賬,你什么錢都沒有,最缺的就是錢;如果項目收益好,各種錢都會過來。地方政府只要善用這些非銀行金融機構,就能很好地幫助融資。重慶這些非銀行金融機構今年可以幫助融通900億資金。這900億加上剛才的600多億,差不多就是1500億。然后我們又想到既非銀行又非外資的機構,像社保基金、保險公司、煙草公司等,在它們那里融資400億—500億。央企賺的錢炒房地產不可以,但用來建公租房是可以的。中央政府今年支持保障房建設,如果這800億保障房資金向銀行借,因為政府信用,又符合中央支持政策,當然閉著眼睛也能借來,但考慮到今年銀根緊,工商企業發展更需要資金,所以今年重慶沒有為保障房向銀行增加融資,把銀行貸款留給工商企業,我們建保障房就是向中央企業和機構借,這樣收益穩定的好事情,大家都會支持。
大體上,全社會融資2000億,加上銀行有2000億,4000億足以保障重慶16.5%以上的GDP增長,百分之二十幾的工業增長。資金有保障了,重慶經濟發展才會比較快。融通是個大盤子,既包括直接金融,也包括間接金融,是一個復雜的體系,互相補充。我們過去往往只盯著銀行,離開銀行寸步難行,如果像小貸公司、租賃公司、財務公司、信托公司發達了,企業融資就比較容易,如果這個系統不發達,中小企業借不到錢,高利貸、地下錢莊就會盛行,因為社會有這個需求。如果有小額貸款公司,按國家法定利率4倍左右的利息(20%)放貸,那種年息50%、70%的高利貸就沒有生存空間了,因為有低利息的地方借,干嘛去借高利貸。
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如果不從體制機制、制度安排上下工夫,從各種內在機理上想問題,簡單出錢買太平,既短視也不討巧,最后還可能帶來復雜的社會問題
成報社長田炳信:有人說,人民內部矛盾要靠人民幣(美元、港幣、法郎)解決,請問除了用人民幣解決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另一個問題是,我們現在有很多好的想法,也有好的辦法,而且確實有好的效果,但是為什么到了媒體上,到了民間就被誤讀、誤解、誤傳,而且還經常會出現“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現象,原因何在?還有一個問題,重慶在薄熙來書記、黃奇帆市長領導下開展打黑行動,大快人心,我想問的是,如果在領導班子發生調整的情況下,如何來保證與現在一樣的態勢發展,使之長效化?最后一個問題,現在抓經濟,不少地方都在“5+2”、“白加黑”地干,其實除了苦干外,還有許多事是需要動腦筋的,只要把事情想清楚了,干起事來就不需要那么辛苦。不知市長對此有何見解?
黃奇帆: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如果不從體制機制,制度安排上下工夫,從各種內在機理上想問題,簡單出錢買太平,既短視也不討巧,最后把胃口吊高,蹺蹺板亂蹺,最后還可能帶來復雜的社會問題。
在這個意義上,如果根據體制機制、制度安排,需要花錢就花錢,但僅僅是簡單地想花錢息事寧人,這樣做一定倒大霉。人民內部矛盾有三個層次:一是社會上各種家庭、個人間的矛盾,是千家萬戶日常要發生的,需要有基層干部或是熱心人,公正、熱心地進行調理,他們是社會的清涼劑、潤滑劑。二是官僚主義或者腐敗造成的民怨,這些事情該處理的要處理,該懲罰的要懲罰,該糾正的要糾正。還有一類問題,像停水停電、道路不通、環境污染等問題,以及征地動遷、企業破產等歷史遺留問題。我們在解決這種歷史遺留問題的時候,就有一個政策問題,有一個體制的問題。比如農村過去有八大員,過去曾經把他們當城里人,在機關、國有單位使用過,但是用完以后都回到農村,現在他們用這個身份要求待遇,其實講到底都是養老問題。因為農民沒有養老,如果簡單的哪里上訪就給錢,別的地方就會不斷上訪,但是當你把養老保險索性全覆蓋,所有這些人就都不會上訪,因為上訪目的其實就是希望解決養老保險。現在農村人,到老年都有養老,所以有時候要從體制機制入手,化繁為簡,在大框架下解決問題。而要做到這點,就必須了解歷史,了解社會規律,了解社會矛盾存在的核心原因,并且不要回避矛盾而要主動想辦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