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蹤評估政策執行效果,研究出臺過渡性扶持政策。陜西、天津、遼寧等地采取座談會、個別訪談、賬表核對等方式,對交通運輸、文化體育、物流輔助、服務貿易等重點行業加強調研,認真研究試點企業反映強烈的稅負增加問題,并積極向有關部委反映情況。浙江重點開展了貨運行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稅負調查、增值稅專用發票代開若干問題調研以及交通運輸業與物流輔助業融合可行性調研等。對于因稅制轉換導致稅負上升的企業,北京及時出臺過渡性財政扶持政策,截至11月底,共審核下達扶持資金1.61億元,涉及354戶稅負上升企業;湖北已有武漢、宜昌、襄陽、荊門、孝感、恩施等六個市州出臺過渡性財政扶持政策,共落實資金6590.7萬元。
嚴密防控涉稅風險,堵塞征管漏洞。上海對于試點企業銷售額激增、用票量激增或“休眠”企業突然復蘇等情況,加強監管,盡可能規避或減少涉稅案件特別是票案的發生。江蘇針對貨運發票管理的潛在風險,將貨運發票納入網絡開具范圍,并開發運輸工具信息采集與代開貨專發票“警戒線”控制系統,防范小規模納稅人虛開發票等風險。浙江為解決代開貨運發票數量日益增多、抵扣稅額不斷增加帶來的涉稅風險,在全省范圍內開發“貨運發票風險監控管理系統”,建立“貨運發票稅收風險防控機制”,對存在風險疑點的納稅人分類分級應對處置,如湖州市對較高風險等級的356戶納稅人開展核查評估,查補增值稅、滯納金、罰款共計536萬元。
營改增試點成效明顯 帶來多重利好
結構性減稅效應顯現,小微企業普遍受益。各省(區、市)普遍反映,營改增從制度上有效解決了重復征稅問題,減輕了企業稅收負擔,試點納稅人減負面均在90%以上,其中小規模納稅人全部實現減稅,小微企業成為最大受益者。安徽試點納稅人減負面達96.72%,研發和技術服務、信息技術服務、文化創意服務、物流輔助服務、鑒證咨詢服務以及廣播影視服務稅負分別下降37.71%、43.54%、36.58%、47.96%、33.26%和26.62%。北京試點以來該市小規模納稅人累計減稅27.1億元,直接惠及23.8萬戶中小企業尤其是微型企業。福建營改增使得利潤率相對較低的小規模服務企業稅負平均下降近40%。現代服務業迎來多重利好,發展勢頭強勁。營改增試點給服務業帶來解決重復征稅、減輕企業稅負、擴大業務領域等多重利好,增強了服務業競爭力,吸引各類投資和生產要素向現代服務業集聚,促進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北京1至10月全市新辦試點企業主要集中在研發和技術、文化創意、鑒證咨詢服務領域,總計6.71萬戶,占新辦企業戶數的90.7%。江蘇開展試點以來,研發和技術、文化創意、有形動產租賃、鑒證咨詢、物流輔助等服務業新辦試點納稅人增幅分別達183.01%、98.87%、71.41%、62.73%、41.74%。
促進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推動服務外包和主輔分離。營改增打通了二三產業增值稅抵扣鏈條,促使一些企業將研發、設計等服務環節從主業剝離出來,促進了分工的專業化,有利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廣東調查顯示,全省已有34.75%的納稅人考慮或正在實施主輔分離,26.94%的納稅人將部分業務外包給其他公司。8月以來,山東省濰坊市交通運輸和現代服務企業共剝離出新企業2000戶,比前6年的總分離戶數還多出1511家,推動了第三產業做大做強。
企業更新設備和擴大投資的積極性大幅提升。試點納稅人購進的原材料、固定資產等項目均能抵扣進項稅額,降低了企業采購成本,大大提高了企業更新設備和擴大投資的積極性。天津三季度營改增試點企業月均新增固定資產投資21.2億元,比上半年月均投資增長22.54%。江蘇省試點以來,全省試點一般納稅人占一般納稅人比重僅7.98%,但其設備采購額占全部一般納稅人設備采購總額的27.74%。設備抵扣規模較大的為研發和技術、鑒證咨詢、有形動產租賃、物流輔助等行業,合計固定資產抵扣稅額占全部試點納稅人的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