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照片,長治(山西),2012年4月17日
4月15日,在山西長治市行道嶺村,山西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湯濤正在與村民一起刨根茬。
4月14日和15日,山西省委組織部的70多名機關干部,來到革命老區武鄉縣監漳鄉15個行政村的田間地頭,跟村民一起刨根茬、種西瓜、整菜地……同吃同住同勞動,更為當地謀劃農業產業。
這是山西全省6000多名干部下鄉包村的一個剪影,到自然條件差、群眾生活困難的村,切實體會村民的疾苦、困惑和期盼,解決發展增收的難題。
新華社記者 李建平 攝
夜宿農家話鄉情
山村夜晚滿天星星,打著手電筒,踏著村間路,下鄉干部們摸黑來到了各村的村委會。村兩委干部、村民也陸陸續續趕過來了。農村節約,會議室的燈泡并不亮堂,但討論氣氛卻越來越熱烈。
在行道嶺村的會議室,湯濤跟村民討論得很細致。"村容村貌變化很大,但不僅要看表面,生活條件也要改善。白天看到一戶特困戶,住房條件還比較差,我們得考慮如何以獎代補進行農村危房改造,保證上面的政策不走樣。""食用菌大棚建起來后,應該用什么樣的管理模式,村民該如何入股,如何分錢,要不要充實村集體收入?""養豬場對環境的影響也要注意,配套修沼氣池我們也要弄好,既能解決燃料,又能緩解污染。"村民們也開始你一言我一語,熱烈地討論起來,打破了山村夜晚的寧靜。
在吳村的村委會議室,村民們高興地跟山西省委組織部副部長陳躍鋼等下鄉干部反映,組織部幫扶的核桃林、養豬廠、小米加工廠、飼料廠進展都不錯,有的已經賺到了錢,人均收入增加了一千多塊。但是村民們也發愁,現在核桃干果經濟林的資金還有缺口,還擔心將來核桃、豬、小米的銷路問題,覺得自己見識有限,出去跑銷路,競爭不過外面的大戶。
陳躍鋼跟村民們一一做了分析,核桃林的灌溉工程,會結合省里的扶貧項目爭取幫扶資金,技術上也會提供支持。至于銷路,等產業發展起來后,可以考慮合作抱團,整體推進,下鄉干部會跟大家一起,盡最大的努力找市場。
在錄村的村委會議室,山西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張葆等下鄉干部跟村民討論認為,農村人才是新農村發展的關鍵,村里的能人作用還要好好發揮,大學生村官更要增長自己的知識,帶領村民致富。老黨員要有新想法,勇于帶頭致富。
在西川村,山西省委組織部部務委員陳學東等下鄉干部很高興地看到,新直選出來的村兩委很受村民的歡迎。大學生村官當選了村支書,一個在太原務工的有為青年,在村民的邀請下回了村,高票當選了村主任。兩位年輕人思路開闊,村兩委帶領大家致富的能力提高了。
在南皋村,山西省委組織部部務委員趙建華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南皋村缺水,人畜飲水雖然沒有問題,但發展農業產業就有困難了,就連想多種幾畝西瓜都擔心水不夠。下鄉干部之前請來專家勘探,南皋村沒有地下水,打深井沒有用,旱井作用又不大,從別處引水過來工程量大,短期內不現實。
怎么辦?在目前的條件下,只能發展旱作農業。除了在建的食用菌項目外,下鄉干部跟村民們一打聽,南皋村多年前還種過黨參,但現在合不合適種,還說不準。趙建華當即聯系了山西省農科院旱作農業的專家,承諾不久后就來當地考察,對村民進行指導。
解放農民的思想,調整經濟結構才能順利進行,為此,山西省委組織部研究室副主任張敏,帶領鎮村干部和能人骨干到了產業發展較好的臨近的縣區實地參觀了大棚產業、核桃種植產業、食用菌產業,開放思路謀發展。
各村的會議開得興致高昂,等開完會,差不多到了晚上十點。下鄉干部又摸黑回到鄉親家里洗漱休息。夜,漸漸深了,鄉村靜謐的夜里浸染著春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