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電(記者 黃興薛文獻)黃葉掩映,泉水淙淙,眼下的南伊溝,舉目望去,秋意盎然,宛如多彩的油畫。在這風景最為迷人的時節,大批游客蜂擁而至,讓才召村村委會副主任達布喜上眉梢。
南伊溝位于西藏東南部,屬林芝地區米林縣,是中國人口較少民族——珞巴族的聚居地。對達布這些上了年紀的人來說,昔日的荒涼與破落,就像昨天的事情一般。幾十年前,珞巴族群眾才從深山里走出來,放下手中的弓箭,結束世代“刀耕火種”的日子,過上新生活。近年來,得益于自治區改善民生的好政策,村里大力發展旅游業,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
達布向記者介紹旅游業帶來的收益:依托從游客門票中抽取的旅游惠民基金,每戶家庭每年可有五六千元收入;沿景區公路設立的燒烤攤鋪,也可為一些家庭帶來每年2萬元以上的收入……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實施農牧民安居工程和“八進農家”工程,大力改善農牧區生產生活條件。如今的才召村,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光現金收入就達8400多元,村容村貌大變樣:通路、通水、通電、通廣播電視、通電話,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發展后勁顯著增強。
隨著各項惠民工程的不斷推進,大量資金投向農牧區,一批規劃完整、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小康示范村在廣大農牧區建成使用,讓越來越多的農牧民過上了幾乎和城里人一樣的現代生活。記者日前來到山南地區澤當鎮金魯居委會采訪,只見一排排藏式小樓錯落有致地排列著,道路干凈整潔,家家戶戶房前屋后綠樹掩映,鮮花盛開,鳥鳴啾啾。隨便走進一家小院,太陽能淋浴房、沼氣池、溫室大棚成了“標配”,令人耳目一新。
位于藏北草原深處的聶榮縣帕玉村,早年間“帳篷被風刮跑”的事再也不會發生了,由國家投資興建的一幢幢結實耐用的藏式平房整齊地排列著,白墻紅頂,客廳外還建有防風保溫的玻璃房。坐在寬敞的客廳里,60歲的丁嘎老人手搖轉經筒,一邊欣賞藏語電視劇節目,一邊看護著調皮的孫兒,其樂融融。新房外,道路潔凈,垃圾箱整齊歸置,路燈靜靜佇立。
這個村過去條件較差,近年來通過發展合作社,村民有勁往一處使,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去年人均年收入接近萬元,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村民都搬進了新居,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示范村。
據了解,積極貫徹落實中央出臺的各項惠民政策,西藏近年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每年辦好利民惠民、利寺惠僧“十件實事”,將全區70%以上的財政支出用于民生,各族群眾住房、教育、醫療、飲食等多方面條件得到很大改善。特別是自治區投資278億元實施的“農牧民安居工程”,讓230萬農牧民受益,農牧民人均住房面積增加20%-30%。
在快速發展的大好形勢下,西藏很多村莊目前都在不斷探索發展之路,他們或發掘資源優勢,或深挖文化底蘊,走出了一條條各具特色的致富道路,從硬件到軟件,很多村落在不經意間完成了“換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