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項
1.限制鈉鹽的攝入。飲食應以清淡為宜,少吃咸食。吃鹽過多,會使血管硬化和血壓升高。每天吃鹽應在5克以下為宜。
2.少吃動物脂肪。動物脂肪膽固醇含量高,可加速動脈硬化。如肝、腦、心等應少吃。 3、少吃甜食。甜食含糖量高,可在體內轉化成脂肪,容易促進肥胖和動脈硬化。
4.戒煙忌酒。有煙酒嗜好的患者,會因煙酒過多引起心肌梗塞、腦中風等。
5.宜多食含鉀食物。鉀在體內能緩解鈉的有害作用,促進鈉的排出,可以降壓。含鉀的食物有:豆類、番茄、乳品、海帶、鮮蘑菇及各種綠葉蔬菜,水果有橘子、蘋果、香蕉、梨、菠蘿、獼猴桃、核桃、山楂、西瓜等。
6.宜多食含蛋白和維生素的食物。如魚、牛奶、瘦肉、豆制品等。
7、多食含鈣食物。美國醫學專家認為,高血壓患者每天堅持食人高鈣食物,能有明顯的降壓效果。含鈣的食物有:奶制品、豆制品、花生、紅棗、海帶、黑木耳、核桃、魚等。
高血脂七大誤區
誤區一:高血脂就是甘油三酯高
許多人覺得,高血脂就是“油水”過多,也就是甘油三酯指標高。其實不然,血脂是血液中脂肪類物質的統稱,其中主要包括膽固醇和甘油三酯。血脂異常一般包括三類情況,即血清中的總膽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于正常范圍、甘油三酯水平高于正常范圍,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低下。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戴秋艷教授指出,對人體健康存在嚴重危害的主要是膽固醇異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也被稱為“壞膽固醇”,血液中含有過多的低密度脂蛋白,會沉積于動脈血管壁,再加上其他損害血管內皮因素的共同作用,就會形成粥樣斑塊。這些斑塊就像血管中的“不定時炸彈”,斑塊一旦破裂,會導致血栓的形成,從而造成血管狹窄或直接導致急性心梗、中風甚至猝死。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目前重要的血脂檢測指標。即使總膽固醇水平不是很高而低密度脂蛋白過多,仍應當引起重視。
相反,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種保護性的脂蛋白,能夠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因此,如果膽固醇增多僅僅是由于高密度脂蛋白較多引起的,對身體健康并沒有影響。
誤區二:化驗單上無“箭頭”就正常
大多數高血脂患者都是在體檢驗血時發現的,所以很多人都格外關注體檢結果中的膽固醇指標,化驗單上沒有發現“箭頭”就覺得安然無事。
其實,一般人群和已患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或者已經發生過心梗、中風的患者,相應的血脂正常值是不同的。這些人群的血脂目標值要求更嚴格,應低于血脂化驗單上的參考值,即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需低于100mg/dL或者2.6mmol/L。
40歲以上男性、絕經女性、肥胖、有黃色瘤、有血脂異常及心腦血管病家族史的人,其膽固醇指標也不能僅僅參考化驗單上的指標,而應該控制得更低一些。且這類人群作為患高脂血癥的高危人群,應該每年檢測一次血脂。
誤區三:瘦人不會得高脂血癥
在人們的印象中,高血脂往往與肥胖劃上約等號,似乎高血脂只是胖人的專利。而那些身材苗條的人容易忽視血脂檢查。戴秋艷教授指出,人的血脂水平與體型并無必然聯系。
高脂血癥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高脂血癥與環境及遺傳相關。繼發性高脂血癥則繼發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腎病綜合征、甲狀腺功能低下、慢性阻塞性肝病、胰腺炎等。因此,體形瘦的人并不能對高脂血癥免疫。
誤區四:血脂降得越低越好
高血脂對血管潛移默化的危害必須引起重視,但血脂也絕不是降得越低越好。國外有研究發現,血脂過低,腫瘤的發生率會有所增加。因為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健康。
戴秋艷教授指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是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病變的主要病因之一。近年來的科學研究結果也一致表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能明顯減小患冠心病的危險。因此,大多數血脂異常防治指南都主張,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應降至100 mg/dL(2.6 mmol/L)以下。
以下幾類人都屬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一,長期吸煙者;二,高血壓(BP≥140/90 mmHg);三,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過低(<40 mg/dl);四,有早發冠心病家族史者,即男性直系親屬小于55歲患上冠心病,女性直系親屬小于65歲患冠心病;五,45歲以上的男性、55歲以上的女性;六,肥胖者。
誤區五:沒有癥狀就不必治療
很多高血脂患者并沒有特殊的癥狀,所以就把血脂異常視作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的慢性病,以為短期內不會導致大問題。事實上,高血脂是心腦血管健康的“慢性殺手”。
高脂血癥如果長期得不到控制,最容易引發三類疾病:一是心臟疾病,包括心臟動脈硬化、冠心病、心絞痛或者心肌梗死;二是腦血管疾病,主要是腦血管硬化導致腦血栓、腦出血;三是腎臟疾病,腎動脈硬化很容易引發尿毒癥。為了預防上述心腦腎疾病的出現,降血脂治療不可忽視。
誤區六:夏季飲食清淡就可停藥
不少患者覺得,夏季天氣炎熱,吃得清淡,血脂就不會升高,從而忽略了正常用藥。其實,降脂藥往往有兩方面作用:一是能降低血脂;二是有抗動脈粥樣硬化和穩定斑塊的作用。動物實驗和大規模的臨床研究發現,長期使用降脂的他汀類藥物可使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體積縮小。
戴秋艷教授說,調脂、降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治療期間除了要調整飲食和增強運動外,降脂藥物的增減應該聽取醫生的意見,不要隨意停藥。
誤區七:只是控制血脂,而忽視了對肝臟的保護
肝臟是脂肪酸合成與氧化、膽固醇合成、蛋白質合成及清除異常脂蛋白的主要場所。對于血脂異常也可引起脂肪肝,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高血脂會導致肝部功能損傷,長期高血脂會導致脂肪肝,肝動脈粥樣硬化后受到損害、肝小葉損傷后,結構發生變化,而后導致肝硬化,損害肝功能。簡單地說,高血脂增加了肝臟代謝的負擔,久而久之影響了肝功能。而肝功能低下又使脂類代謝能力降低,更易導致血脂異常,使脂類大量沉積于肝細胞而形成脂肪肝,并引發更為嚴重的肝臟疾病問題。
高血脂與肝功能損傷是相互影響的,在日常的高血脂治療中,切忌不可忽視保護肝臟。
高血脂的患者可以服用一些具有保肝護肝作用的保健品,比如梔粟軟膠囊。這些保護護肝的產品對高血脂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