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專題
![]() |
著名學者胡鞍鋼談氣侯變化和綠色發展
2009-09-04 13:29
【主持人】胡教授,我仔細拜讀了你的這個冊子,這個冊子里面我看到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愛國情結在里面,里面有一句話我非常的震撼,您講“我已經很早就是一個國際主義者”,我想結合您這一代知識分子你們走過的道路和中國現在是建國六十周年,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您能不能談一下作為一個具有國際主義情懷的知識分子,您的治學的宗旨,一個理念到底是什么? 【胡鞍鋼】我想過去我們談到國際主義精神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當時林彪也講到我們要建設一個紅燦燦的世界,當時實際上是輸出革命這個含義,但是今天我們所談到國際主義精神,實際上就是開放主義和全球主義,就是第一次將中國的利益和全球人類的利益有機的結合起來,而且我們也把中國的利益和全球的利益不視為“零和博弈” 是一個“多贏”的,為什么?因為中國已經是世界的重要的一個部分。 另外可以這么想,就是說三十多年前,當時我們考上大學,也是因為鄧小平做出重要的決策,恢復高考,緊接著他一個很重要的決策,就是決定和美國進行談判,然后建立了外交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鄧小平做出相當大的妥協,才有了后來所謂臺灣和美國《關系法》的問題,并不是說我們沒有做出妥協,所以我們可以看出鄧小平在那個時候是權衡大局的,我們一定要開放,首先向西方世界開放,而西方世界開放核心是向美國開放,正是他做出這樣一個決策在有了后來上百萬人出國學習,像我們全家可以說到1991年的時候我去美國耶魯的時候,我們四個兄弟已經全部出國了,我是最后一個,當然我也是第一個回來的。因此我走到全世界,我看到中國確實在迅速的成長,因為你只有出去比較以后你才知道,反過頭來中國也有這樣的責任幫助全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像我上個學期給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班講課的時候,我覺得非常有這種責任感和義務感,因此我們也非常關注中國的成功或者失敗,我給你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在2004年當時我到俄羅斯去講學,我就介紹中國的改革成功的經驗的時候,他的一位教授在最后結語的時候講的,他說俄羅斯的失敗就是改革轉型失敗了,其實不只是俄羅斯的失敗,進而導致世界失敗,回來以后我在寫《中國崛起之路》這本書的時候在2007年發表的時候我就講了,中國的成功就是世界的成功,但是中國的失敗一定是世界的失敗,就是說在今天如果我們不能夠節能減排,全世界就不可能在2020年它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達到高峰,更談不上實現205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少量相當于1990年的一半,為什么?沒有中國的參與,全世界任何發展的重大命題都不可能完成,從1820年以來,其實全世界的絕對貧困人口是上升的,那么直到1990年以后全世界的絕對貧困人口數才減少了,但是如果把中國的絕對貧困人口數扣掉以后實際上全世界的絕對貧困人口還是上升的,這就是為什么2000年江澤民同志作為當時的國家主席到紐約簽字,就是要實現這個MDG目標,國際社會千年發展目標,其中一個核心目標就是到2015年,全世界的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口它的比例要比1990年減少一半,所以我們稱之為MDG中國做出重要的貢獻,現在這個哥本哈根會議我稱之為叫“第二個MDG”,只要中國不去做,不做出承諾,全世界不會成功,因此我清醒的意識到中國的成功將導致世界成功。當然中國的失敗也必然導致世界的失敗,我們作為中國人,特別我們是改革開放以后的這一代人,應該更具開放的意識,全球的意識,國際的視角,這是為什么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來要統籌安排國際和國內問題,我本人是做國內研究,但是我越來越多感受到如果我們不了解世情就等于不了解國情,當然你就不知道世界和發展的歷史趨勢,那么從這個角度來看,怎么強調開放都不過分,怎么強調國際主義精神都不過分。 【主持人】我也希望我們的領導核心有這樣的政治決心和勇氣,能去接受妥協,今天我們非常感謝我們的胡教授能走進我們的演播間接受我們的采訪,謝謝您。 【胡鞍鋼】謝謝。 編輯:肖亭 來源:中國日報多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