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我們必須拿出行之有效的科學手段和政策措施,就像保護生態環境一樣保護那些瀕危的民族語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朝克憂慮地說。
朝克是鄂溫克族人,出生在呼倫貝爾草原上的一個小鎮,他的民族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祖先世世代代以狩獵和漁牧為生。在這片土地上,居住著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蒙古、漢等多民族。
過去一年,他集中精力對瀕危的鄂倫春語搶救和保護及調查研究,他的著作《楠木瀕危鄂倫春語研究》將于今年上半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朝克說,在我國社會經濟日新月異地產生著變化,現代全新的科學技術革命像泄堤的洪流鋪天蓋地地沖擊著世界各個角落,從而對邊遠地區或曾經遠離現代文明的一切傳統文化,包括對于他們用生命和信仰傳承的語言文字帶來了致命的挑戰和創傷。“以鄂倫春語為例,楠木鄂倫春族只有200多人口,現在會說母語者不到十人,而且都是屬于年老的鄂倫春族,年輕人基本上都改用了漢語。這個地區的鄂倫春語是屬于嚴重瀕危語言。”
朝克多次到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轄的扎蘭屯市楠木鄂倫春民族鄉實地調查,獲得大量第一手口語資料。
“我們應該將民族語言文字的搶救和保護作為一項長期的重要戰略任務來重視,同時,不失時機地盡快制定更加科學而行之有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法》。”朝克說,我國瀕危民族語言文字的保護和搶救及調查研究工作,已成為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至今朝克已同其他代表向全國人大提交73項議案和建議,呼吁加大我國瀕危少數民族語言保護力度,呼吁建立民族語文翻譯培訓基地。
編輯:鄧京荊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