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推動煤炭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
煤炭是我國的基礎能源,粗放的煤炭生產和消費方式,帶來了高污染、高排放、低能效、低產出等許多問題。就當前世界非化石能源利用技術經濟水平、開發周期及我國能源資源賦存狀況來看,煤炭仍將繼續保持主力能源地位。因此,高碳能源低碳利用是我國能源發展的主要內容。煤炭工業發展,應切實轉變觀念,大力推動煤炭生產方式變革,促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提高煤炭開發利用過程中的節能環保水平。
一是大力發展煤礦充填開采。我國煤炭資源埋藏較深,95%的資源靠井工開采,沿用簡單的垮落式開采方式,造成的煤矸石占壓土地、地下水流失、土地塌陷、因搬遷補償不到位引發的上訪不斷等種種問題,影響了礦區生態和社會和諧。長期以來,煤炭行業積極探索煤炭開發與礦區環境和諧發展,涌現出許多好的做法和經驗。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東部地區煤炭資源日漸枯竭、環境約束加大和“三下”(建筑物下、鐵路下、水體下)壓煤日趨嚴重,一些煤礦企業在探索實施充填開采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充填開采是隨著采煤工作面的推進,向采空區送入矸石、沙石、膏體等充填材料,并在充填體保護下進行采煤的技術,是煤礦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可以提高煤礦安全生產水平和資源回收率,防止地表沉陷,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和諧礦區建設。通過實施充填開采,將大量“三下”壓煤安全高效地采出來,可以使資源回收率由30%至50%提高到90%以上,最大限度地延長礦井服務年限,還能做到矸石不升井、不上山,消化地面存量矸石及城市建筑垃圾,節約大量土地,有效減輕地層變動和沉陷,保護水資源,實現礦區生態環境由被動治理向主動防治的重大轉變。
二是積極開展煤炭地下氣化。煤炭地下氣化是將賦存于地下的煤層進行可控燃燒,通過熱解作用和化學作用,產生可以有效利用的氣體能源。該過程集建井、采煤、地面氣化三大工藝為一體,變傳統的物理采煤為化學采煤,因而具有安全性好、投資少、污染少等優點,受到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重視,被譽為新一代采煤方法。從20世紀30年代起,前蘇聯和歐美相繼開展了煤炭地下氣化的研發工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外已建或籌建煤炭地下氣化工程30余處。我國也由實驗室試驗研究、現場試驗研究,逐步向工業化生產邁進,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炭地下氣化高新技術。
煤炭地下氣化技術不僅可以回收礦井遺棄煤炭資源,而且還可以用于開采井工難以開采或開采經濟性、安全性差的薄煤層、“三下”壓煤和深部煤層。地下氣化無固體物質排放,煤氣可以集中凈化,燃燒后的灰渣留在地下,減少了地表沉陷,大大減少了煤炭開采和使用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地下氣化煤氣不僅可作為燃氣直接民用或發電,而且還可以作為合成油、二甲醚、氨、甲醇的原料氣。因此,煤炭地下氣化技術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大大提高了煤炭資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水平,是未來潔凈煤技術的重要研究和發展方向。
結語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能源科技創新是節能減排、提高能效、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的關鍵因素。2005年11月17日,在韓國釜山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縱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伴隨著能源的改進和更替” 。今年1月16日,在阿布扎比的世界未來能源峰會上,溫家寶總理指出:“科技決定能源的未來,科技創造未來的能源。從長遠看,最終解決未來能源問題,并不取決于對能源資源的擁有,而是取決于對能源高科技的擁有,取決于能源科技革命的突破性進展”。
這次科博會的能源戰略高層論壇很有意義。能源的未來與科技進步息息相關。中國的能源發展需要社會各界特別是科技界同仁的大力支持。本屆論壇邀請了政府有關部門的同志,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和行業協會的專家,以及大型企業的代表參加。我們堅信,本屆論壇一定能夠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為我國能源科學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本文為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吳吟在5月23日第十五屆科博會中國能源戰略高層論壇上的發言)
來源:中國能源報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