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新股發行一直不停,大小非解禁也源源不斷,馬上首批創業板股票大股東也要解禁了,大股東持股成本很低,解禁對中小投資者不公平,對二級市場是災難性的。擴容太快導致資金不平衡是引起股市不好的根本原因之一,能不能采取些措施控制一下?(IP:121.14.234.★)
答:新股發行的規模和節奏以及限售股解禁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市場資金的需求量,理論上說與股市的漲跌應該沒有必然聯系,更不是引起股市不好的根本原因。我國2011年的總儲蓄額超過20萬億元,按現行匯率折算約3.4萬億美元,在世界上是最高的。2012年1至11月份,A股市場共有154家公司首發上市,相比上年同期的264家下降了42%;實際募集資金總額為1034億元,相比上年同期2659億元下降了61%。IPO的發行規模和節奏與上年相比有所減緩,對資金的需求與總儲蓄額相比很少。從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歷史看,新股發行規模、節奏往往呈現出隨行就市的特點,主要依靠市場供求機制自我調節,市場低迷時新股發行困難,甚至無人問津、發行失敗,市場向好時,新股發行相對容易,價量齊升。2007年A股首發融資4,590.62億元,居全球首位,而滬深300指數上漲了161%;而2004年、2008年停發新股后,A股市場仍然沒有改變持續下跌的趨勢。從國外成熟市場的發展規律看,新股發行為市場輸送了“新鮮血液”,有利于促進市場活躍,也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分享優質公司成長的機會,是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有效發揮的重要途徑之一。
隨著新股發行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目前買賣雙方博弈更加充分,市場的約束效果已逐步顯現,一級市場風險凸顯,已經出現了發行失敗、中止發行、推遲發行或縮減發行規模的情形。監管部門將繼續堅持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市場化方向,以信息披露為中心,強化市場約束,放松行政管制。同時,監管部門和交易所也會采取多種監管手段,進一步督促發行人和中介機構歸位盡責,推動市場機制有效發揮作用。
對于限售股解禁的問題,我們應該客觀看待。限售股解禁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投資者的心態,但作為決定股票投資價值的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業績和成長性并未出現大的變化。一是,“解禁”是指從非流通狀態、限售狀態變為流通狀態、可售狀態,并不等同于實際發生“減持”。以中小板為例,截至2012年11月30日,中小板控股股東解禁后累計減持17.4億股,合計240.69億元,減持數量占其當年可出售股份比例的平均值為1.85%;2012年以來,中小板共有46家公司控股股東減持公司股票,減持數量占可出售股份比例為1.77%。二是,限售股解禁將對二級市場產生“災難性”影響的判斷依據不足。例如,首批28家創業板上市公司限售股份已于2012年10月底可以解禁,在擬解禁的股份中,部分為高管鎖定股份,每年可上市流通的比例不超過25%;部分為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管在2012年5月后增持的本公司股份,在6個月內不能減持;個別離職的董監高擬解禁的股份還須鎖定6個月。而且,近期包括28家首批公司在內的30多家創業板公司發布公告,主動延長股份鎖定,時間從數月到一年不等,共涉及股數近28億股,市值約為384億元,因此大大降低了當前創業板整體的解禁壓力。截至2012年11月30日,創業板前28家公司解禁后實際可上市流通的股份市值為42.04億元,占創業板總市值的0.57%,且未出現大規模減持情況。三是,監管部門鼓勵大小非長期持有公司股份,并通過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鼓勵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推動相關政策完善等措施,積極倡導價值投資、長期投資,同時,完善大小非減持信息披露制度,及時讓投資者了解大小非減持的最新動態,并鼓勵大小非通過大宗交易等適當形式減持,減少對市場的直接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