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制度保障不斷跟進
考評體系、問責辦法等亮相
為做好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兩年來各級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在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公開手段和場所等“硬件”建設基本到位的同時,針對信息公開中出現的問題,各級政府不斷強化“軟件”建設,進行機制探索創新。
按照《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政府機關要在每年3月31日之前公布上一年度信息公開年度報告。目前,政府都按規定公布了信息公開年度報告。為更加客觀真實地評價信息公開工作,北京市政府就委托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研究制定了“北京市政府信息公開考核評議指標體系”。該體系采用日常考核和年終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聽取被考核行政機關介紹情況、實地考察以及統計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案件審理結果等多種形式展開考核。也就是說,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好壞,不再完全由政府職能部門自己說了算,老百姓的感受和評價,也會計入其中。相關專家指出,如果這一考評體系得到推廣和運用,必將有力推動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前行。
為監督和保障政府信息公開順利實施,全國各地都在探索。近日向社會征求意見的《山東省政府信息公開辦法(草案)》,就明確列出8種違規行為將被追責,如:不及時更新公開的政府信息內容、在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中隱瞞或者捏造事實等等。不難看出,這些追責情形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
實踐中,導致信息公開不暢,其中“保密”或“信息不存在”,是工作人員拒絕公開的常用理由,也不排除個別工作人員有失密擔責的顧慮。為解決這一問題,農業部建立了信息公開評審仲裁機制,由公開、保密、文電、業務、監察等方面人員組成信息公開評審仲裁組,負責對信息是否應當公開進行評審和判定。這樣一來,是否涉密,不能隨口而說,同時也減輕了信息公開具體承辦人員的工作壓力和協調難度。
為了讓老百姓方便獲取政府信息,除網絡、圖書館等規定的場所外,一些地方還把數字電視作為一個公開載體。在安徽省銅陵市,政府開設公布政府信息的專用數字電視頻道,24小時發布政策政令、部門權限、辦事指南、時事要聞等內容,用戶通過電視就可瀏覽政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