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政府改革,挖掘在編人員潛力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許多基層組織和編制部門的干部認為,要控制臨時工增長,減輕政府財政壓力,一方面要深化機構改革,推進大部制改革,減少政府管理層級,消除在編冗員,促進公務人員下沉到一線;另一方面,則需要激發在編人員活力,特別是改變二線干部年齡“一刀切”現狀。
近年來,在減少管理層級方面,不少地方都在積極探索。安徽銅陵市銅官山區從2010年開始實行“區直管社區”改革,撤銷街道辦事處,探索將原來“區-街道-社區”三級管理調整為“區-社區”二級服務的新模式。為此,銅官山區撤銷了原有的6個街道辦事處,將49個社區整合為18個新社區,實行“區直管社區”。
在調整、分流街道辦事處人員時,銅官山區保留他們的身份、職級、待遇不變,充實到新社區。社區工作人員增多后,實行網格化管理制度,1名社區工作者負責300戶左右居民的管理和服務。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所研究員史衛民說:“在城市主城區全面撤銷街道辦事處,銅陵開了先河。這種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可以加強公共服務和民意反饋,真正實現公務人員向社區下沉。”
此外,基層干部建議,在減少政府機構層級的同時,也要加快大部制改革的步伐,將職能相近的部門整合。例如,現在醫療和養老保險是衛生、人社、民政等部門各管一塊,不便于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應考慮合并。一些職能弱化的機構,應盡快撤并,精簡人員,并科學核定編制,進而減少在編人員財政供養壓力。
安徽省編辦副巡視員張強告訴記者:“當前需要改變二線干部‘低齡化’的現狀,激發干部活力。干部退居二線年齡‘一刀切’的做法,導致大量的人才浪費。縣鄉干部50多歲時,一般孩子都已大學畢業,家庭負擔輕,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且他們基層工作經驗也很豐富,應該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實事求是地說,50多歲的干部可能因仕途發展受限,缺乏動力,因此可考慮實行職務和職級雙軌制,破解基層干部發展的‘天花板’現象,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
加強編外人員管理,打破用工雙軌制
記者采訪編制管理部門時,相關研究人員表示,要刺破不斷膨脹的政府臨時工“氣球”,需要加快編制內外用工的并軌,建立干部崗位能上能下、單位能進能出的人事制度,并在權責一致的基礎上,實現同工同酬,徹底消除“編制”帶來的尋租空間。
目前,有的部門為了加強工作,要求各地增加人員配備,必須配合一定的人口比例,導致臨時用工人員數量過多。有的部門招聘門檻低,一些文化程度低的人成為政府編外人員。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部門私招亂聘,將自己的關系人員招進了臨時工隊伍,滋生腐敗。
針對這些問題,一些地方已經著手清理和規范臨時工管理。最近,南京市出臺《關于嚴格規范市級機關和事業單位編外人員管理的意見》,要求嚴格控制使用編外人員。不論市級機關,還是事業單位,使用編外人員必須向市編制辦報批,人員經費由市財政納入預算,統一劃撥,行政機關編外人員員額總數原則上不得超出該機關行政編制的10%,所有編外人員公開選聘。同時將嚴格編外人員員額管理,建立健全編外人員實名制管理信息庫,制定相對統一的薪酬標準等。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王開玉認為,政府必須加快職能轉變,切實簡政放權,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控制需要財政供養人員的增長,減少相關部門對于編制外臨時用工的巨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