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歐陽恒參加援非醫療隊 資料照片
3、“好藥‘金不換’,好的德行操守也一樣”
“絕不能收!”歐陽恒叫學生李小莎追出去將紅包還給了病人。
事情發生在2013年元月。一位郴州來的硬皮病患者林女士在病房找歐陽恒看完病后,拿出一個紅包。歐陽恒執意不收,病人丟下紅包就走了。
很多患者看著歐陽恒帶病給自己治病,想多給些診療費,歐陽恒從來不收。遇到生活困難的病人,他還經常免去50元專家掛號費。
不拿紅包,不開大處方,不用回扣藥,是歐陽恒從醫的“三不原則”。
兒子歐陽偉沙回憶:“1995年,父親在中醫附二院當院長。一天,人家登門拜訪,塞給父親一個紅包,他像觸電一樣從椅子上彈起來。兩人在客廳里推來推去,像打架一樣。把客人和紅包送走后,父親坐在沙發上撫著胸口自言自語:‘這怎么能收?這怎么能收!’”
一位扁平疣患者,之前屢治不愈,花了6000多元錢。歐陽恒開了幾副外用藥,花幾十元錢,就治愈了。一個腋臭患者來就診,歐陽恒沒開藥,要他用熱饅頭蘸密陀僧散夾于腋下。饅頭5毛錢一個,密陀僧散2元10克,每天早晚1次,一個星期后便獲得良效。
坐門診時,有人找上門來,讓歐陽恒幫忙推銷一種藥片,說一盒給15元回扣,被歐陽恒一口回絕。
夫人劉愛蘭說:“我開他玩笑,說他是‘沒錢名醫’。他名氣大,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但他沒有一分錢的額外收入。單位發獎金,本來按職務分等級發。他當上院長后,改了個制度,他這個院長的月獎金只有幾百元。”
當院長時,歐陽恒對費用開支方面管得很嚴。有個科室的一個年輕人,報賬時夾了一張旅游的票,歐陽恒直接將票扯了出來。“不該簽的字堅決不簽。”
他以身作則。有一次到山東菏澤白癜風醫院去參觀學習,為給醫院節約經費,歐陽恒每餐都是兩個饅頭,一碗湯。還有一次從大連到上海,歐陽恒有資格坐飛機,他偏要坐火車硬座,帶兩個面包,兩瓶啤酒,路上“吃喝”。
歐陽恒談醫德——
少了愛心,就缺了靈魂。你可以不把病人當親人,但是一定不要把病人當“搖錢樹”。我參加援非醫療隊支援非洲時,治好了一個中風病人,病人拿出一塊手表送給我。當然不能收!我代表的是中國的形象。不拿紅包、不開大處方、不用回扣藥只能說是堅守了職業操守,并不能算作崇高。中醫藥里面有味中藥叫“金不換”,因藥效奇特而顯貴重。好藥“金不換”,好的德行操守也一樣。
在古代,金銀不僅僅代表財富,更是德與美的象征。很多中藥以金銀的光澤形象命名,像金釧草,金銀藤,金盞銀臺等。現在人眼里只有金銀的功效而沒了金銀的形象,于是就有了回扣藥,大藥方等等的東西。
農村不富裕,有的醫生開大藥方,幾百上千的藥,農民怎么吃的起?做事要對得起良心。盡量用有效便宜的藥物,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回扣藥,這個風氣不對頭,得動大手術。中醫里面有扶正祛邪的治法,對回扣藥,醫務人員要自覺抵制,正己身以祛他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