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西北鐵路系統
吾人所計劃之鐵路,由北方大港起,經灤河谷地,以達多倫諾爾,凡三百咪。經始之初,即筑雙軌,以海港為出發點,以多倫諾爾為門戶,以吸收廣漠平原之物產,而由多倫諾爾進展于西北。第一線,向北偏東北走,與興安嶺山脈平行,經海拉爾,以赴漠河。漠河者,產金區域,而黑龍江右岸地也。計其延長,約八百咪。第二線,向北偏西北走,經克魯倫,以達中俄邊境,以與赤塔城附近之西伯利亞鐵路相接,長約六百咪。第三<線>,以一干線向西北,轉正西,又轉西南,沿沙漠北境,以至國境西端之迪化城,長約一千六百瞇。地皆平坦,無崇山峻嶺。第四線,由迪化迤西以達伊犁,約四百咪。第五線,由迪化東南,超出天山山峽,以入戈壁邊境,轉而西南走,經天山以南沼地與戈壁沙漠北偏之間一帶腴沃之地,以至喀什噶爾;由是更轉而東南走,經帕米爾高原以東,昆侖以北,與沙漠南邊之間一帶沃土,以至于闐,即克里雅河岸。延長約一千二百瞇,地亦平坦。第六線,于多倫諾爾、迪化間干線,開一支線,由甲接合點出發,經庫倫,以至恰克圖,約長三百五十瞇。第七線,由干線乙接合點出發,經烏里雅蘇臺,傾北偏西北走,以至邊境,約六百咪。第八線,由干線丙接合點出發,西北走,達邊境,約四百咪。參觀第二圖
茲所計劃之鐵路,證以“抵抗至少”之原則,實為最與理想相符合者。蓋以七千余咪之路線為吾人計劃所定者,皆在坦途。例如多倫諾爾至喀什噶爾之間,且由斯更進之路線,延袤三千余咪,所經均肥沃之平野,并無高山大河自然之梗阻橫貫其中也。
以“地位適宜”之原則言之,則此種鐵路,實居支配世界的重要位置。蓋將為歐亞鐵路系統之主干,而中、歐兩陸人口之中心,因以聯結。由太平洋岸前往歐洲者,以經此路線為最近;而由伊犁發出之支線,將與未來之印度、歐洲線路即行經伯達,以通達馬斯加斯及海樓府者聯絡,成一連鎖。將來由吾人所計劃之港,可以直達好望角城。綜觀現在鐵路,于世界位置上無較此重要者矣。
以“國民需要”之原則言之,此為第一需要之鐵路。蓋所經地方,較諸本部十八行省尤為廣闊。現以交通運輸機關缺乏之故,豐富地域,委為荒壤,而沿海沿江煙戶稠密省分,麕聚之貧民無所操作,其棄自然之惠澤而耗人力于無為者,果何如乎?倘有鐵路與此等地方相通,則稠密省區無業之游民,可資以開發此等富足之地。此不僅有利于中國,且有以利世界商業于無窮也。故中國西北部之鐵路系統,由政治上經濟上言之,皆于中國今日為必要而刻不容緩者也。
吾人所以置“必選有利之途”之第一原則而未涉及者,非遺棄之也,蓋將詳為論列,使讀者三致意焉耳。今夫鐵路之設,間于人口繁盛之區者其利大,間于民居疏散之地者其利微,此為普通資本家、鐵路家所恒信;今以線路橫亙于荒僻無人之境,如吾人所計劃者,必將久延歲月,而后有利可圖。北美合眾國政府于五十年前,所以給與無垠之土地于鐵路公司,誘其建筑橫跨大陸干路,以達太平洋岸者,職是之故。余每與外國鐵路家、資本家言興筑蒙古、新疆鐵路,彼輩恒有不愿。彼將以為茲路之設,所過皆人跡稀罕,只基于政治上軍事上理由,有如西伯利亞鐵路之例,而不知鐵路之所布置,由人口至多以達人口至少之地者,其利較兩端皆人口至多之地為大。茲之事實,蓋為彼輩所未曾聞。請詳言其理。夫鐵路兩端人口至多之所,彼此經濟情況大相仿佛,不如一方人口至多、他方人口至少者,彼此相差之遠。在兩端皆人口至多者,舍特種物產此方仰賴彼方之供給而外,兩處居民大都生活于自足經濟情況之中,而彼此之需要供給不大,貿遷交易,不能得巨利。至于一方人口多而他方人口少者,彼此經濟情況,大相徑庭。新開土地從事勞動之人民,除富有糧食及原料品,以待人口多處之所需求而外,一切貨物,皆賴他方之繁盛區域供給,以故兩方貿易必臻鼎盛。不特此也,筑于兩端皆人口至多之鐵路,對于人民之多數無大影響,所受益者惟少數富戶及商人而已;其在一方人口多而他方人口少者,每筑鐵路一咪開始輸運,人口多處之眾必隨之而合群移住于新地,是則此路建筑之始,將充其量以載行客。京奉、京漢兩路比較,其明證也。
京漢路線之延長八百有余咪,由北京直達中國商業聚中之腹地,鐵路兩端之所包括,皆戶集人稠之所;京奉路線長僅六百咪耳,然由人口多處之京、津,開赴人口少處之滿洲。前者雖有收益,則不若后者所得之大。以較短之京奉線,方諸較長之京漢線,每年純利所贏,其超過之數有至三四百萬者矣。
故自理則上言之,從利益之點觀察,人口眾多之處之鐵路,遠勝于人口稀少者之鐵路。然由人口眾多之處筑至人口稀少之處之鐵路,其利尤大。此為鐵路經濟上之原則,而鐵路家、資本家所未嘗發明者也。
據此鐵路經濟上之新原則,而斷吾人所計劃之鐵路,斯為有利中之最有利者。蓋一方聯接吾人所計劃之港,以通吾國沿海沿江戶口至多省分;又以現存之京漢、津浦兩路,為此港暨多倫諾爾路線之給養,他方聯接大逾中國本部之饒富未開之地。世界他處,欲求似此廣漠腴沃之地,而鄰近于四萬萬人口之中心者,真不可得矣。
第三部 開浚運河以聯絡中國北部、中部通渠及北方大港
此計劃包含整理黃河及其支流、陜西之渭河、山西之汾河暨相連諸運河。黃河出口,應事浚渫,以暢其流,俾能驅淤積以出洋海。以此目的故,當筑長堤,遠出深海,如美國密西悉比河口然。堤之兩岸,須成平行線,以保河輻之劃一,而均河流之速度,且防積淤于河底。加以堰閘之功用,此河可供航運,以達甘肅之蘭州。同時,水力工業亦可發展。渭河、汾河亦可以同一方法處理之,使于山、陜兩省中,為可航之河道。誠能如是,則甘肅與山、陜兩省,當能循水道與所計劃直隸灣中之商港聯絡,而前此偏僻三省之礦材物產,均得廉價之運輸矣。修理黃河費用或極浩大,以獲利計,亦難動人。顧防止水災,斯為全國至重大之一事。黃河之水,實中國數千年愁苦之所寄。水決堤潰,數百萬生靈、數十萬萬財貨為之破棄凈盡。曠古以來,中國政治家靡不引為深患者。以故一勞永逸之策,不可不立,用費雖巨,亦何所惜,此全國人民應有之擔負也。浚諜河口,整理堤防,建筑石壩,僅防災工事之半而已;他半工事,則植林于全河流域傾斜之地,以防河流之漂卸土壤是也。
千百年來,為中國南北交通樞紐之古大運河,其一部分現在改筑中者,應由首至尾全體整理,使北方、長江間之內地航運得以復通。此河之改筑整理,實為大利所在。蓋由天津至杭州,運河所經皆富庶之區也。
另應筑一新運河,由吾人所計劃之港,直達天津,以為內地諸河及新港之連鎖。此河必深而且廣,約與白河相類,俾供國內沿岸及淺水航船之用,如今日冬期以外之所利賴于白河者也。河之兩岸,應備地以建工廠,則生利者不止運輸一事,而土地價格之所得,亦其一端也。
至于建筑之計劃預算,斯則專門家之責,茲付闕如。